以人为中心的照顾的实施

第四节 以人为中心的照顾的实施

全科医生提供的连续性服务是其服务的轴线,实现的途径围绕两个周期,一个是沿疾病周期,另一个是沿生命周期。

一、沿疾病周期的健康服务

疾病是生命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健康危险因素的损害作用后,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机体一系列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以及患者自觉不适或痛苦为体验。表现为症状、体征、行为的异常,其结局可以是康复,也可以是残疾,甚至导致死亡。这个过程就是疾病周期。沿疾病周期的健康服务就是围绕疾病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全过程的服务。现以高血压为例加以说明。

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另外约有5%患者,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将120~139mmHg/80~89mmHg列为正常高值。

高血压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膳食、肥胖等及后天的行为习惯、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满意率低。有研究指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措施能在5年内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加上二级预防措施,能使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下降75%。说明做好高血压预防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围绕高血压发生、发展,全科医生应做好如下服务:

1.高血压发病前预防及健康指导

此阶段血压水平正常,通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让人们认识和重视高血压,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高血压发生。

(1)一般人群

普及防病知识,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低脂肪、低盐饮食。正常人群建议定期测量血压,且无论任何原因就诊时都需测血压,发现收缩压达130mmHg或舒张压达85mmHg以上,应在不同时间重新测量3次,以进一步确诊,发现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水平(收缩压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时,应于1年内复查。

(2)高危人群

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对高血压危险人群进行监测,采取心理平衡、控制体重、戒烟戒酒等预防措施,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3)患者人群

积极进行治疗性生活干预,指导长期用药、控制血压水平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高血压发病期

此阶段是针对确诊高血压病人的服务,主要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调查、确定危险因素分层、高血压诊断、高血压病人的早期和中期保健与治疗。

(1)高血压危险因素调查

主要包括个人既往史、家族史、饮食习惯、体育活动、社会经济状况等。

(2)确定危险因素分层

根据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危险因素情况,估计高血压患者预后。

(3)高血压的诊断

包括血压水平的监测、明确病因、评估病情,即高血压程度和有无靶器官损害及其严重性,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具体包括:①体格检查,除常规检查外还包括颈动脉及上、下肢动脉搏动情况;颈部、腹部有无血管杂音;眼压、双侧上肢血压;身高、体重。②常规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尿分析,空腹血糖,血脂,血钾、肌酐、尿素氮,胸透或X线胸片,心电图。③其他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尿微蛋白量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血胰岛素浓度测定等。④动态血压监测,临床上普遍使用每隔15分钟或20分钟测量血压和心率的间接方法。⑤根据不同时期的高血压病人采取不同的保健和治疗。对早期高血压患者,通过调节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调节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对高血压中期的保健与治疗,指导病人按照医嘱监测血压,强调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复查药物的治疗效果。

3.高血压并发症的处理

出现高血压并发症后,全科医生与家属讨论并评估病人的状况,根据病情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单药治疗不满意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二、沿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个体的生命周期是指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定向顺序过程,在沿生命周期进行健康服务中,应从生理变化角度出发,因该过程的各阶段具有连续性和差异性,故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还具有规律性。全科医生根据个体生命周期待点,围绕各个时期常见健康问题,针对性展开工作;根据病人已出现的问题,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体现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根据家庭中某个成员的健康问题,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临床上将个体生命周期划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前、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各时期常见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述如下:

1.新生儿期(出生~28天)

新生儿各器官、组织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此期常见生产性的损伤、出血、溶血、先天畸形及各种感染性疾病。全科医生应在护理、合理喂养、注意保暖、预防感染、计划免疫等方面进行指导。

2.婴儿期(29天至1周岁前)

此期生长发育迅速,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患腹泻、营养缺乏、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全科医生应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此期运动功能发育很快,各种条件反射逐渐形成,父母应学会运用科学知识正确引导孩子,适当锻炼,注意预防感染,按时进行各种预防接种。

3.幼儿期(一般为1~2岁)

此期小儿生长发育相对减慢,若饮食不当,易发生消化和营养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运动和语言、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与周围环境接触增加,因此,父母要注意道德、品质的早期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此期小儿对传染病的免疫力差,应注意预防各种感染,按时进行免疫接种。

4.学龄前期(一般为3~6岁)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缓慢而智力发育增快。求知欲强,模仿性强,对各种事物容易形成比较牢固的概念,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学龄前期教育,给予简单的文化、科学、思想品德教育。此期小儿急性传染病仍较多,活动的范围扩大而生活经验不足,受意外创伤、中毒的机会也较多,更应注意预防。

5.学龄期(一般为7~12岁)

此期体格发育再次加速,肌肉发育加强,动作比较精巧。大脑皮质进一步发育,开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应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继续培养小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此期发病率较前减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龋齿,端正坐、立、行的姿势。

6.青春期(一般为13~18岁)

此期的个体差异较大。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体重、身高增长的幅度加大,出现了第二性征。由于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在心理、行为、精神等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很不稳定。必须注意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和其他文化科学、道德品质的教育,以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7.青年期(一般为19~34岁)

此期主要面临的是学习、就业、工作、成家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易引起躯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家庭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也是引起健康问题的因素。

8.中年期(一般为35~59岁)

主要是事业发展和家庭关系(如家庭经济、夫妻关系、子女教育)的问题。另外此期正是慢性病始发的阶段,应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保健,有病早就医。

9.老年期(60岁及以上)

此期老年人主要有心理上的改变,对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饮食、营养、情感、医疗等方面应给予特别的照顾,尤其在老年人患病期应给予特别的护理。

全科医生在为个人提供沿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中,根据社区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既往与现在的健康状况、健康危险因素等信息,制订出一套健康维护和促进计划,并制作成简明的周期性健康检查及服务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