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定义、结构与功能
一、家庭的定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迄今为止,要想给家庭下一个定义还很难。在原始社会,家庭可以被定义成一个氏族或部落。而传统上根据家庭结构和特征,有学者把家庭定义为:“在同一处居住的,靠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的人所组成的单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家庭观念和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实生活中一些具有家庭功能的团体逐渐增多,如同性恋家庭、同居家庭、单身家庭等,这些家庭并不包含在上述定义中。因此,在1980年Smilkstein将家庭的定义进行了延伸:“家庭是能提供社会支持,其成员在遭遇躯体或情感危机时能向其寻求帮助的、一些亲密者所组成的团体。”这个定义更加强调了家庭的功能,几乎覆盖了这些年来社会上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家庭,但从家庭的社会特征来分析,此定义好像又忽略了家庭的某些基本特征,如法律特征。随后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现代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家庭定义:“家庭是通过生物学关系、情感关系或法律关系连接在一起的一个群体。”
二、家庭的结构
家庭的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和家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部分。家庭的外部结构即家庭的类型,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家庭的其他类型。家庭成员的成分和数量决定着家庭的外部结构。
(一)家庭的外部结构
1.核心家庭
又称“小家庭”,是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①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②由父母及未婚养子女组成的家庭;③由一对夫妇组成的家庭(丁克家庭);④由父亲或母亲与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
在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类型。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此种家庭比例曾高达80%以上。在我国,由父母及独生子女构成的三口之家,是中国典型的核心家庭类型。城市这种类型的家庭较多,农村这种类型的家庭也在不断增加。
核心家庭的特点是人数少、家庭关系简单、便于相处;只有一个权力和活动中心,便于做出决定;也便于迁移,适合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但同时核心家庭可利用的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较其他类型家庭为少。而且家庭关系具有亲密和脆弱双重性,一旦夫妻间出现情感危机,便会陷于危机而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2.主干家庭
又称“直系家庭”,是指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①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②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若干个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③由已婚子女与其鳏夫或寡母组成的家庭;④由已婚的兄弟姐妹与未婚的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在我国是一种主要的家庭类型。调查显示,我国这种类型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5%~55%。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家庭中,由于孩子小需要和父母一起住方便照顾,很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属于主干家庭;随着孩子的入托、入学,家庭成员慢慢地从大家庭中分离,就转变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的特点是往往除了有一个权力和活动中心外,还有一个次中心存在,在决定家庭事务时容易造成权力分散,意见不一致,但家庭关系没有联合家庭那样复杂。
3.联合家庭
又称“复式家庭”或“大家庭”,是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①由父母和几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孙女组成的家庭;②由两对以上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的特点是多代多偶,同时存在着一个或几个权力活动中心及几个次中心,家庭结构相对松散、不稳定,关系错综复杂,决策受多方面影响,出现问题常引起连锁反应。这类家庭要求家庭成员把家庭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成员的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这种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曾经是我国传统的家庭类型,而现在这种家庭已变得为数不多。
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统称为扩展家庭。虽然这种家庭类型具有人口多、结构复杂、关系不易相处等缺点,但这种家庭也有其优势,因为家庭内、外资源丰富,所以在家庭遇到压力和危机时,易于应付压力,度过危机。
4.家庭的其他类型
包括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身家庭、群居体等家庭形式。这些类型家庭在某些西方国家较普遍,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我国,近些年由于人口流动增加、离婚率升高等原因,这些类型的家庭也呈增多趋势。这些家庭虽不属于传统家庭范畴,但其功能、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均与传统家庭类似,具备家庭的主要特征。
(二)家庭的内部结构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家庭的内部结构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家庭权力结构、家庭角色、沟通方式和家庭价值观。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着家庭的内部结构。
1.家庭权力结构
家庭权力结构反映了权利在家庭内部的分布情况,即谁是家庭的决策者,以及做出决定时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家庭的权力结构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传统权威型。由家庭所在社会的文化传统“规定”而形成的权威。如父亲通常是一家之主,家庭成员都认可他的权威,而不考虑他的社会地位、收入、职业和能力等。②工具权威型。把负责供养家庭、掌握经济大权的人看作是家庭的权威人物。如果在家庭生活中,长子供养家庭,则长子就会成为家庭的决策者。③分享权威型。家庭成员均可分享权力,共同协商做出决策,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兴趣来决定所承担的责任。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家庭权利形式,现代社会比较推崇这一类型。④感情权威型。由家庭感情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人担当决策者,其他的家庭成员因对他(她)的感情而承认其权威。
家庭权力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它有时会随家庭生活周期阶段的改变、家庭变故、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而转化为另一种家庭权力结构的形式。家庭权力结构是全科医生进行家庭评估进而采取家庭干预措施的重要参考资料。
2.家庭角色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角色是与某一特定的身份相关联的行为模式,即每一角色都代表着一套行为和社会标准。角色是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它指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地位,代表着每个人的身份。这种身份不是自己能够选择或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
家庭角色是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特定身份,且没有选择余地,其代表着成员在家庭中所应执行的职能,如丈夫、妻子等。家庭角色也同其他社会角色一样,要按照社会或家庭为其规定的特定模式规范其角色行为,这些特定模式的行为称为角色期待。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存在角色期待,比如在家庭中“母亲”和“妻子”的传统角色被认为应富于感情和慈爱的形象,她的职责是主内,包括抚养子女、操持家务,是“贤妻良母”的“女性”行为典范。“父亲”和“丈夫”的传统角色被认为是主外,挣钱养家、负责做出家中重大的决定等。随着社会的变迁,上述的各种家庭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如原来被认为是母亲或父亲各自的角色行为,现在正在由父母一起承担,共同分担家务,母亲也外出工作养家,有的家庭中母亲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等。
家庭成员要实现角色期待,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完成相应的角色行为,这个学习的过程称为角色学习,包括学习角色的情感、态度、权利和责任。角色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是一种无止境的学习,家庭成员需要不断适应角色的发展与转变。比如一个男孩子首先要学习做个好儿子,长大成家后要学习做丈夫、做父亲、做女婿等角色。当一个家庭成员适应不了角色的转变,或实现不了家庭对其角色期待时,便会在内心产生矛盾、冲突的心理,称为角色冲突。它可由自身、别人或环境对角色期待的差异而引起。比如在一个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男人因为同时承担着儿子和丈夫的双重角色,而使其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不知所措,发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常常会导致个人心理功能的紊乱,严重时会出现躯体功能障碍,甚至影响到家庭正常的功能。
家庭角色功能的优劣是影响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全科医生在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时,应考虑到家庭角色的问题,在做家庭评估时,应判断家庭成员的家庭角色功能是否充分,可依据以下5个标准:①家庭各成员对某一角色的期待是一致的;②所有家庭成员都能适应自己的角色模式;③家庭成员的角色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能被社会所接受;④家庭成员的角色能满足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需求;⑤家庭角色具有一定的弹性,能适应角色转换,并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
全科医生应意识到家庭角色良好是健康的保障,对家庭角色要足够的重视,帮助家庭成员认识角色的转换,调适或改变不良角色,预防家庭功能不良。
3.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
沟通是家庭成员间相互交换信息、沟通情感、调控行为和维持家庭稳定的有效手段,也是用来评价家庭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一般通过信息的发送者(S)、信息(M)和接受者(R)3个元素来实现的,即S—M—R传递轴。在传递过程中,这3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Epstein等根据家庭沟通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从3个方面对沟通进行了描述:第一方面,描述沟通的内容。沟通内容与情感有关时,称为情感性沟通,如“我喜欢你”。内容仅为传递普通信息或与居家生活动作有关时,称为机械性沟通,如“把糖递给我”。第二方面,描述沟通时表达信息的清晰程度。表达信息是清晰而直接的,称为清晰性沟通,如“我太爱你了”。表达信息是经过掩饰或含糊其辞的,称为模糊性沟通,如“你不在家,我觉得时间很难熬”。第三方面,描述沟通时信息是否直接指向接受者。若是直接的,称为直接沟通,如“请你说话小声点儿”;若是影射或间接的,称为间接沟通,如“人家男人都有办法”,影射自己丈夫无能。
全科医生观察家庭沟通的意义在于通过它了解家庭功能的状态。人们发现,情感性沟通障碍一般发生在家庭功能不良的早期;当机械性沟通也中断时,说明家庭功能障碍已相当严重;间接沟通和模糊性沟通大多出现在功能不良的家庭。
4.家庭价值观
家庭价值观是指家庭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对某件事情的价值所持的态度。家庭的疾病观、健康观直接影响到成员的就医、遵医行为及不良行为的改善等方面,因此,全科医生必须了解家庭的价值观,如此才能确认健康问题在家庭中的地位,才能同家庭成员一起以科学的态度制订健康问题解决的方案。
三、家庭的功能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本身具有的或应该发挥的效能。总体来说,家庭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1.满足情感需要的功能
家庭成员之间以姻缘和血缘为纽带生活在一起,通过成员间相互关怀和支持,相互理解和交流深层情绪来满足爱与被爱的需要。
2.生殖和性需要的功能
生儿育女、延续种族是自家庭产生以来就持有的功能,同时它还满足了人对性的需要,并借助法律和道德的约束限制了家庭以外的性行为。
3.抚养和赡养的功能
抚养指夫妻间或家庭同代人之间及对下一代人的供养和照顾。赡养指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和照顾。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对子女仍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多,子女越来越少,又缺乏社会福利的支持,因此子女在老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负担有所加重。
4.社会化的功能
家庭具有引导年轻成员学习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传授给成员社会知识和技能,把其培养成能胜任社会角色,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社会化功能。
5.经济支持的功能
家庭的经济支持功能体现在家庭必须为其成员提供充足的经济资源,如金钱、生活用品、居住空间等,才能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医疗保健、健康促进等需要。
6.赋予成员地位的功能
父母的合法婚姻本身就给予其子女一个合法的社会地位。此外,家庭还能为其成员提供社会、经济、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