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的底气源于中医科研
2025年08月10日
3.中医科普的底气源于中医科研
中医科普的难题太多。比如中成药的说明书,估计90%以上的老百姓是看不懂,弄不明的。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脘腹冷痛,肢冷便溏”,到底对现代哪些疾病有效?有哪些症状就可以使用本药?不要说老百姓,就是医生也说不明白!再比如忌口的问题,有些医生说得信誓旦旦,但科学根据有多少?就如所谓的“发物”,究竟何为“发”?“发”什么?也是一笔糊涂账。还有保健品,从灵芝、人参到冬虫夏草,究竟功效如何?何谓阴虚?何谓阳虚?何谓肾虚?何谓“湿热”?何谓热性?何谓寒性?何为“风热感冒”?何为“风寒感冒”?哪些病适宜看中医?哪些病不宜看中医?要给老百姓说清楚这些问题,还真是不容易。说白了,中医科普的底气不足。其原因就是科研没有跟上去,许多中医的科研,没有解决具体问题,没有解决涉及中医临床的重大问题,没有将那些千家万户关心的常见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中医科研、学机构的重视。没有中医科研的铺路,中医科普的步子是无法向前挪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