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生的角度看病人
刘:有些病人喜欢自己作主,五花八门地试验各种方法去治病;有些病人则什么都听医生的。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你们喜欢哪种病人?尤其中医,诊治的效果本身就比较综合,来得慢,不明显,再碰上前一种人,岂不是很难有章法?
黄:您说的那两种病人我都不喜欢。作为医生,我最希望患者能科学地认识自己的疾病,正确地配合医生。一般我对那些能妥善保存自己的病历和体检资料,能认真服药等病人,我认为就是好病人。有些病人还能将病历资料整理得整整齐齐,有关数据表格一目了然;有的还将检查数据制成曲线图;还有一些病人不乱投医、乱服药,对病友的传言不轻信,对医生的医嘱也不盲从,并且细心地在自己的生活医疗实践中去体会,为医生的进一步调整方案积累经验;有的还会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煎药方法和服药方法。对这样的病人我很敬佩。
现在的病人中确有一些人喜欢自己按照医书去找药,或听信广告传言,或者轻信那些偏方秘方,来医院则要求医生开这药、开那药,对这种病人,需要医生耐心解释和开导。有病还应首先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我的行医生涯中,已经遇到过许多服偏方中毒的患者。如吃鱼胆导致肝肾功能衰竭的,有服用性病秘方导致黄疸持续不退的,有服用含有有毒中草药的药酒导致心律失常的。我想,开展用药安全的宣传是每个医生的义务和责任。
至于您说的中医效果来得慢、不明显的说法,我不敢苟同。其实,中医只要对症下药,效果是很明显的。以前的名中医,哪一个不是在治疗传染病、重证急病中出名的?症状越明显,疗效也越明显,而现在中医都在看慢性病,要马上见效就很困难了。
刘:很多看中医的病人最大的苦闷就是不知道吃中药什么时候才到头。有一位40岁就绝经的女士吃了一年的中药,月经仍没有恢复,她实在是吃烦了,宁愿放弃治疗了。有的是吃的时候有,一旦停药就没有,也没有信心一直坚持。但是她们也不知道放弃对不对。医生怎么看待这样的病人?
黄:你讲的是中医的疗程问题。这又涉及我说的中医规范化的话题了。哪些疾病用中药有效?需要服用多少疗程有效?需要中医界拿出规范来。但十分可惜,现在这种规范不多,许多中医也说不清楚。不过,按照传统的规矩,病人是有症状才就医吃药,症状消失了就是有效。所以,鉴别中药有无疗效的标准之一,就是看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至少服药下肚后能感到舒适,;如果闻到药味就恶心,服药以后或心悸胸闷,或冷汗直冒,或全身酸软,或面浮足肿,或食欲全无,特别是长期服用汤药的患者,不仅面如菜色,体重下降,而且精神更加萎靡,则说明此药必须放弃了,应当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在服中药过程中,朝三暮四、自作主张、杂药乱投的做法,或不注意服药以后的反应,完全依赖医生判断的做法,或把中药当作保健品长期服用的做法,都会可能带来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刘:还有关于汤药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亲自熬药的效果要比煎药机加工出来的效果好,但是上班族的确是不方便,尤其碰上需要长期吃的。他们想知道那个效果的差别是不是很大?煎药机发明以后有没有人做过比较?
黄:汤药是中医的传统剂型,也是个体化用药的最佳剂型,是不能不用的。但是,确实煎煮比较麻烦。近几年南京出现了煎药机,将汤药在高压锅中煎煮后真空包装,便于携带,便于服用,确实有其优点。我也经常推荐患者使用,尤其是慢性调理性疾病,比较适用。但如果是治疗急病、重病、大病,为保证质量,还是建议病家自己煎。好比咖啡,就要现磨、现煮、现喝,才有哪个味道么!也好比亲朋好友大聚会,端出的是鸡精冲的鸡汤,那是啥感觉?那老鸡汤,就得砂锅文火炖三更!你说的煎药机煎煮药液的药效实验,不知道发明者做过没有,我没看过有关的报道。
刘:如果我们碰上头晕目眩或者食欲减退这些不算大的毛病,自己到药店里去买一些中成药吃,就按照说明上面的主治,只要对应自己的一个症状,是否可以?
黄:你是问我如何正确地服用中成药这个问题。中成药的服用,专业性很强,但许多中成药的说明书写的真是太不像样了。一是名词术语晦涩暧昧,难懂,比如痰迷心窍,比如胸胁苦满,到底是啥病?对外国人根本没法翻译,国人也说不清楚;二是主治的范围根本没说清楚,要么寥寥数语,要么一连串的症状,到底是何病?没有。举个例子,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这个术语,老百姓明白吗?再有,用于腰膝酸软、肢冷尿频,就这八个字,能把这张著名的古方的临床主治范围概括进去吗?那是给老百姓看的吗?三是只有治疗范围,没有不良反应。到底有无副作用,哪些人不能吃,根本不说;四是剂量服法含糊,成人服多少,儿童服多少,也没有说法。我说这么多的问题的意图,是说大家不能将说明书当成用药指南,服用中成药里的学问还有不少,有机会,我再和大家来谈谈常用中成药。当然,我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要抓一抓中成药的说明书。小小一张纸,牵连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的健康,不能小视啊!
(以上访谈的内容,分别刊载于2004年5月的《扬子晚报·生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