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医人才问题答记者问
2007-12-16
12月14日,我在北京与《光明日报》记者交谈。问答如下:
1.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在哪里?两者差异性何在?
答:中西医之间的差异还是不小的。从形式来说,中医使用的大多数是相传千百年的传统的药物,来自天然,植物居多,剂型多为丸、散、膏、丹,同时也用一些物理的疗法,比如针灸、推拿等。这和使用化学药物,以注射、开刀等治疗手段的西医不同。在诊断手段上,西医更多地采用现代理化诊断、抽血化验、CT、核磁共振等,而中医,多为望、闻、问、切,是察舌诊脉。从治疗思想上看,则可以简略地说,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病的人”,也就是说,中医比较重视宏观,重视整体,重视经验;而西医重视专科,重视局部,重视实验。另外,中医来源于生活,而西医来源于科学实验。你在中药房闻到的熟悉的香味与西医病房那刺鼻的来苏儿味道,显然是两种感觉!所以我说,中医不是和现代医学同样的医学,中医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
2.中医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答:中医的佳境是成名,成为群众心中的名中医。名中医是传统的中医高级人才,他们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职能与西医也不一样。他们是杂家。他们是医师,即了解各种疾病的特征和预后,并了解各种诊疗手法;他们是药师,懂得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与使用方法,能指导病家正确有效地使用各种药物;他们是护师和食疗师,即指导病家的日常起居、健康保健以及饮食宜忌;最后,他们必须是中国式的“牧师”,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这要求医生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需要相当好的口才,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民事协调能力。还有的名中医还是民俗师。传统医学中有许多民俗的东西,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等,这些东西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对治疗效果也有影响。所以,名中医大多是比较熟悉民俗,并能利用民俗文化治病。显然,如果不能承担以上的职能,就不能认为这是一位中医人才。对中医人才的评价,不能以西医专家的评价标准来替代。中医人才需要医学的、心理的、社会文化的知识,还应具有相当的个人的魅力,因为许多患者不仅是对名中医有索方求药的需求,还有一种心理上的信仰和依赖。所以,要造就这种名中医,显然是不容易的,人才素质、社会经验、时间磨炼都是极其重要的。中医成名难,难度不在医学本身,而在于做人!
3.中医人才奇缺?还是人满为患?
答:目前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许多医疗机构不欢迎,甚至中医医疗机构也不欢迎。其理由主要是临床动手能力差。所以,一方面是老中医们在疾呼中医后继乏人,而另一方面中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而呈人满为患之态。其实,中医的后继乏人,是指高级中医人才不足,因为,学中医一定要成名,没有名的中医一文不值。所以,如何培养名中医是当务之急。
4.中医名家面临抢救、后继乏人?
答:是的。但名中医的培养谈何容易!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名师少,缺少一大批学术思想清晰、临床经验丰富的名中医。我的家乡是江苏江阴,历史上名医辈出。记得20世纪70年代家乡有一大批在当地享有声名、各有临床擅长的中医,被省政府认定的名老中医就有8位,在各乡镇均有中医,但如今省级名老中医仅剩2名,新近认定的仅1名。比较好的中医主要集中在市中医院和市人民医院的中医科,许多乡镇的病人均要进城看中医,甚至跑到无锡、南京、上海看中医。由于中医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也必须名中医的带教,如果名中医的数量继续下降的话,那么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生的质量还将继续下滑。我建议各地方中医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名中医的学术传承工作,并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新的名中医,高校也要培养一批高级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作为名师班,为带徒作教学理论上的准备。这也许是当务之急。
5.如何培养一代中医名家和大家?
答:名家的培养需要土壤和环境。由于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及个体性,所以,对中医的管理要充分考虑以上的因素,要给中医学术的发展以一个宽松的环境。据我所知,现在中医最不满意的,就是开方的法律风险加大,现在《药典》规定的用量偏小,限制了中医在超大用量上的探索。中医界有句行话,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也就是说,目前中药的用量规范尚不成熟,建议要适当放宽,或规定对有一定资格的中医人员可以适当放宽。第二,现行药事法规定中医的配方必须公开,使中医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还有,许多医疗机构强调经济效益,考核每张处方的含金量,这就导致大处方出现,这个后果比以上的问题更严重,将导致学术的萎缩,因为无法总结经验,无法积累经验。如果中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那要培养一代中医大家必定是空话。再就是,全国的中医高等教育必须改革,要鼓励各地方开展特色的教育,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在中医界倡导一种敢于争鸣,敢于张扬学术个性的风气。
6.如何看待师徒传承的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答:师徒相授是传统的中医培养人才模式。但在20世纪50年代高等中医教育发展以来,这种模式已经基本隐退了。这种模式到底有无继承的必要?我认为有必要。但必须赋予时代的特色,不能一成不变。第一,要对中医带徒的资格进行认定;第二,学习的分段制,但作为医学基础的教育必须在院校及正规综合性医院内进行,中医的专业教育主要是特色教育则由师徒相授完成;第三,建立带徒质量监控考核机制。
7.中医院校流水线作业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
答:当然也可以。我所理解的合格人才,应该是在临床上能打得响,常见病、多发病能拿得住的中医人才。现在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遭到很多人的诟病,其原因其实不在院校的流水线培养方式,而在于中医的教科书有问题,基础理论的框架基本上源于西医,诊疗思路大多脱胎于西医,临床内容脱离实际,空头理论一大堆,方药应用的实用技术很少。中医教科书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就是回归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也无济于事的。我多年来在高校从事经方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以问题为中心的经方教学法,即四步法:第一步讲常见疾病的经方,常常是同病异治;第二步讲代表性经方及其类方的应用,让学生领略到异病同治的独特思路;第三步讲药物的配伍,剖析经方的结构,了解经方加减变化的规律,使经方变得活起来;第四步是讲各家使用经方的经验,讲经方的流派。这种方式,和以往先讲理论,后讲药物,再讲方剂,最后讲疾病应用的程序完全相反,但学生能较快地掌握经方应用的实技。如果再由有经验的经方家带教一段时间,必定成为一名好中医。所以,我不反对现代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模式。
8.中西医结合是改革还是扼杀?
答:中西医结合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学科。中西医如何结合?目前尚无明确的说法。但两种医学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在临床上中西医两法的互补,是十分正常的,也是符合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20世纪中医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就主张中西汇通。要培养面向未来21世纪的中医人才,不懂得现代医学是不可思议的。我的临床也是要考虑西医的诊断,要研究古代的配方到底治疗现代何种疾病,还要借鉴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这些对中医的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十分重要。那种说中西医结合是扼杀中医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9.中医能否看好病,满足社会和患者的需求?
答:中医能否看好病,应该没有疑义。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医疗保健,主要依靠中医。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学的传入,现代医学的发展壮大,中国人在医疗保健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医的压力已经明显减轻,但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并未减少,人们更需要中医能解决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中医的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天然药物以及人性化服务等特色,对现代人们也有极大的吸引力。但说实话,现代中医并没有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需求。首先,是名中医太少,许多医院的名中医成为稀缺资源,工作压力也相当大;第二,中医的理论术语难以理解;第三,中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尚缺乏严格的评价;第四,中医的医疗服务尚不很快捷和方便。所以,中医在当今社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有挑战,有困难,但更具有机遇。
10.现阶段(目前我国国情),中医人才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答:中医的优势,是安全、有效、简单、价廉。劣势是不规范,难学,名医难得。中医人员应该将以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比如,许多经典的配方(经方),只要按照传统的经验用药,效果明显,而且安全价廉,而且许多配方都是治疗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常用方,经验方。但很可惜,许多中医不会用,成药也不开发,导致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医疗智慧束之高阁,一方面政府高喊要解决国人看病贵的问题,但一方面,中医因为经方价廉而不用!优势反成劣势!而日本、韩国却十分重视经方的开发利用,不仅在本国内广泛使用,有的配方还出口国外,经方已经成为该国制药业的重要项目。除经方以外,针灸、推拿等,也应该在社区推广,在民间普及,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国家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