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中医药形态。比如,汉唐时代,是中医的经验化时期,中医药学的精气神无不积聚于此时;金元时期,各家学说纷纭杂至,是中医的杂学化时期;明代,理学昌盛,于是各家大讲阴阳、太极、性命之学,是中医的理学化时期;明末清初,倡导实学,医学精神为之一振,伤寒、温病之学盛行,是中医的复兴时期;而晚清医家以舞文弄墨为时尚,医案写成骈体文,俗文化充斥其间,是中医的庸俗化时期;“五四运动”以后,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倡导科学化,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其时的中医形态焕然一新,但其进程很短暂;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是史无前例的中医政治化时期;而改革开放以后,又进入了中医的政治化、市场化、现代化相交错更迭的时期,现代的中医形态更是五花八门。不同时代的中医,其内容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试问,当年鲁迅先生尖刻讽刺的那个中医,与汉代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能一样吗?同是中医,朴实的汉代经方与虚玄的太极水火能兼容吗?还有,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带来各地中医药的不同形态和特征。西北中医,用麻黄、桂枝者多;两广中医,用新鲜草药者多。江浙中医用药轻灵纤巧,多用养阴理气清热剂;而川蜀中医用药峻重,多用辛温散寒化湿方。所以,讲中医,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讲中医药现代化,更不能笼而统之谈现代化。否则,必然导致意见相左。近年来中医药存废话题重提,对此,很多人谈得慷慨激昂,说得怒发冲冠,但细细想想,他们各人心中的中医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没有说到一起去,犹如盲人摸象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