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历史上经方派不兴盛

为什么我国历史上经方派不兴盛

2010-3-19

经方派在历史上的发展一直不理想,虽不绝也无法大兴。《伤寒论》成书后虽经王叔和重新编辑,但依然没有广泛流传。清代初期,经方派崛起,虽然徐灵胎、陈修园等有识之士极力提倡,但社会反响不大;20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经方派勃兴,势头很大,但还是没有占据中医界的主流地位。这是什么原因?我想原因较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

一是因为经方的技术要求极高。对方证的鉴别、药物的配伍以及用量,还有煎服法,都有严格的规定,某个环节被忽略,疗效就可能不好。而在生存竞争十分激烈的中国社会,技术的传授向来极其保守,经方在严格的家传制度和师承制度下,不仅无法大面积推广普及,而且各家的经方应用经验不断失传。

其二,唐代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医药的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赚钱的行当,比起药味少、价格低廉、适应证严格的经方来说,只有那些药味繁多、配入稀有名贵药物,而且适用面宽泛的后世方(时方),才能够给商人们带来更大的利润。于是,经方犹如一块蒙上泥土的宝玉,被世人弃之荒野。

经方派的历史遭遇是科学技术在中国曲折发展历史过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