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的诠释——我所期望的大学与研究生
那天我问张旭院长,今年招了多少研究生?她告诉我,687人!我很感慨。1979年,我校首届研究生招生21人;1995年我接手研究生部的时候,在校研究生数68人;这几年,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今年的招生数是1979年的32倍!这一数字,标志着南京中医药大学这几年亮丽转身,从教学型大学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位我校首届的研究生,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为学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什么是大学?我有三句话。
第一,大学要有一批教授。教授是学术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是有独特视角的学术牛人,他们是特立独行的学术大咖,他们是大学精神的宿主。大学的教授们越有学术个性,大学就越有活力。第二,大学要有一个图书馆。图书馆,是知识的集散地,是图书资料的聚集区,是信息资源的高地,是历史文献的仓库。大学的图书馆越现代,利用率越高,大学的教学及研究就越有深度和广度。第三,大学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人都是懒惰的,都喜欢悠闲,但读大学不允许这种状态。同学,情同手足,也是竞争对手。“无限风光在险峰”,充满着挑战和竞争的大学环境,才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当然,竞争必须公平。
什么是研究生?我也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研究生是学人。
所谓学人,就是读书人,一个能够充分利用教授和图书馆的读书人,一个具有超强自学能力的读书人,一个能够在浮躁的大环境下潜心学问的读书人。院士吴以岭教授,当年和我同寝室,他没有其他爱好,就好读书,而且经常开着收音机读书。我也读书,我是埋头读,读成高度近视。上研究生之前,我的近视度数450,研究生毕业时是750。到当教授时,是1150(当然,这是眼病。吴以岭也读书,但他却不戴眼镜,我也不希望在座的都戴眼镜)!
第二句话,研究生是强人。
研究生时代所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收入与付出的压力,成家与立业的压力,写论文与找工作的压力,一个接着一个。但这个时期也是让你心智趋于成熟的时期。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垂头丧气,要做一个勇于挑战自我的坚强的人。大学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一个不想负重奋进、勇于争先的大学生,他就是精神上的“肾亏”患者(这种病,六味地黄丸无效)。
第三句话,研究生是“狂人”。
这里说的是加引号的学术“狂人”,是说研究生在学术上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创新,善于填补学术空白;就是研究生毕业后,依然要有“狂野之气”。吴以岭毕业后分配在河北省中医院,碍于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期干脆辞职成立肌萎缩研究所,放开手脚大干,产、学、研结合,提出络病理论,发明数种新药,终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今年入围院士候选人的仝小林教授,当年是周仲瑛先生的博士生,他治糖尿病敢于创新,别开生面,善用大剂量黄连,外号“仝黄连”,开首30g,谁敢?
以上关于大学和研究生的三句话,不全面,纯属个人看法。下面,给大家说说学习研究中医的体会,也是一得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