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带徒好,还是学校教育好

师带徒好,还是学校教育好

刘:中医是植根于农业社会、植根于自然经济的医学,它最大的优势应该是自然。其医疗对象基本上是方圆多少里以内的乡亲,它的传授方法是师傅带徒弟,它诊断疾病靠的是人与人的亲身接触,用药用的是天然药物,医生的成名途径也是靠病人的口口相传,而交通和信息的限制,也使病人没有很多的就医途径可以选择,这也有利于医生调整医治方案,积累经验。而如今,当这些自然因素一一丧失的时候,中医的完整性、权威性是不是会受到损害?好比京剧,尽管我们的体制非常爱护它,用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代替了师徒传授,用导演中心制、一整套的现代管理代替了演员中心制,演员也都有一级、二级的职称,但所有这些体制的保护,是否增加了它的活力了呢?它最大的活力——名演员的吸引力如今又在哪里呢?中医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黄:你所提问题的核心我理解为中医教育问题。京剧讲名角,中医讲名医。京剧名角与名中医的培养都是不容易的。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并不是不相信中医,他们对中医中药依然是情有独钟,但是他们需要的是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社会在呼唤名中医!但是,现在有真本领的名中医的数量是供不应求,大家急啊!为何现在名中医越来越少?说实话,要问答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涉及面太广了。过去西医少,大部分都是中医,中医人多,所以感觉上名中医就多;而现在中医的数量已经相当少了,每个市县也就只有一所中医院,况且这些中医院里也有很多是西医科室。所以,让社会上感觉中医少了,名中医更少了。当然,也不排除教育上的问题。

中医的培养有传统师带徒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两种。过去没有学校,学中医,就是拜师,找个当地知名的、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举行个仪式,磕个头,交一些费用,就可以跟师学医了。中医带徒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外是读《药性赋》《汤头歌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书;然后就是跟随老中医看病,将先生开的病历(中医称医案)处方抄录下来,往往是白天抄方,晚上就整理医案。这种学徒生活一般为期2~3年,满师以后,就可以自己悬壶开业了。这种传统的师徒相授式的教育方式在“五四运动”以后就开始渐渐退出了,代之以中医学校的近代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是比较有名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中医的教育,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就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中医学院建立,开创了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应该说,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在培养数量上,学校独具优势,前者不可比;在培养质量上,两者不分上下。为什么呢?师徒相授式要培养高徒,关键在老师,看老师的临床技术是否过硬,名师才能出高徒;而学校教育要出人才,则在教学的管理,尤其是教材和教学手段,以及对教师的遴选与培养,所以,要看整个学校的环境。一般而言,师徒相授因长期在临床培养,所以临床技术和与病人交流的能力比较强,而学校培养则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科研能力强,潜力大。

刘: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里,可以多渠道地吸收知识,可看病的技能呢?有人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没几个能看病的,所以有一种呼声是要恢复师徒制。中医传承的总体水平是不是在下降?恢复师徒制能够带来转机吗?

黄:现在中医高等院校培养的中医博士,除了其中一部分有名中医指点,同时不脱离临床以外,不少是做实验,虽有中医的牌子,其实内容已经异化。因为按中国老百姓的标准,中医必须是能看病的。所以,如果希望实验室里培养出名中医来,那是行不通的。那么,在现阶段传统的师徒制能否给名中医的培养带来转机?我认为其中的优点应当吸取,现在的中医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就是现代的师带徒。但应当强调,名中医的培养不仅仅是靠某种方式,更需要培养名中医的土壤。具体而言,需要科学精神的弘扬,需要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需要互相竞争的环境,需要有宽松的学术氛围,也需要对当前中医名实相离的制约。说到这里,话就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