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需要就诊指南
刘:这个就诊规范是不是指这一类的:比如癌症要化疗了,查一查白细胞,白细胞低于多少,就请你先去吃中药补一补之类的?据说有些中医主张与西医各行其道,不搞结合。比如有些中医认为,你已经经过西医的化疗了,我就不能治了,因为化疗已经把体内的一个自然环境给破坏了。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黄:你说的那规范化的例子不错,是那意思。群众就诊,需要有指南性的东西,即那种比较明确的、操作性强的东西。但话好说,要真拿出可供群众选择参考的就诊规范,那就难了。需要研究,需要时间。到底哪些疾病服用中药好?哪些疾病服用化学药物好?哪些疾病适用药物疗法?哪些疾病适用推拿、针灸等传统物理疗法?哪些疾病适用现代康复理疗?哪些疾病的哪个阶段找中医?哪些疾病的哪个阶段找西医?或中西医两法并用?等等,要弄清楚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说实话,医学上有很多领域尚是不规范的,尤其是传统医学的诊疗规范更不健全。有许多是听凭于医生的判断,于是由于经验学识以及学术观点的不同,每个医生的意见就不完全一致。有的医生,善于分析中西两法的优劣,根据患者病情,推荐适当的治疗方案;但有些医生,就由于自己经验学识的局限,常常会过分强调自己熟悉的疗法。就像你所说的,碰到肿瘤患者,有些中医反对化疗,说经过化疗后的肿瘤治不好,等等。我们不排除个别患者有这种情况,但很难说这是普遍现象。化疗是治疗肿瘤的疗法之一,本身还在发展,其疗效如何也与医生的技术经验有关。有些话不能说绝了。根据我的经验,中医在控制肿瘤发展方面,其疗效总体上是不如化疗的。但是,对症的中药配方能减轻化疗放疗的副反应,促进体力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点效果还是肯定的。所以,中西医两法治病是比较好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配合?科学地配合?这需要研究。
中医药中需要规范的内容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中药饮片,就需要好好规范,品种、命名、产地、采集时间、运输、加工炮制、储存、配伍、用量、调配、煎法、服法等等,这一连串环节都关系疗效的好坏。现在这方面比较乱,假冒伪劣的中药饮片经常不断,有时我们医生在用量上反复斟酌在数克之间,但实际配的药物却是两码事,那效果哪能出来呢?
刘:有时中西医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比如我一个朋友的父亲,82岁了,患有低度恶性的淋巴瘤,西医主张不要增加营养,否则会助长瘤的生长;中医主张增加营养,否则人的身体会更差,病人觉得两边都有道理,现在就无所适从。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黄:我看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什么时候不要增加营养,什么时候要增加营养,恐怕应当有个指标。按我的看法,患者红光满面,胸闷腹胀,便秘口臭,舌红苔黄,当然不要补充营养;但如果那病人已经骨瘦如柴,气息奄奄,还不给他补充营养,那不就是促其死亡吗?命都没了,那治病还有啥价值?中医“先留人后治病”的说法,就是指这种情况而言。当然,何时要补,何时不补,不是简单的一句话,需要专业知识,所以,谨遵医嘱有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