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重提流派
2011-10-30
中医流派,古已有之。
写《素问》的人们是一派。他们都是为上层人士延年益寿服务的,探讨的是生命问题,是天人合一问题,甚至房中术也涉及,比如七损八益之类。
写《灵枢》的人们是一派。他们是针灸家,讨论的经络、穴位、刺法等理论和临床问题。因为涉及疗效,有具体的人体为对象,来不得虚假和臆想,看看其中解剖的精细,不能不让人起敬。
写《神农本草经》的人们是一派。这批人可能是当年的方士、隐士、神仙家之流,他们孜孜以求的是如何长生不老,如何上天成仙。而这本书记载的,是他们在服用这些药物后的反应以及收集到的用药的经验和传说。所以,《神农本草经》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收录药物365种,与天数相应。
经方家们又是一派。他们探究的是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病愈疾,配方及其适应症的识别,药物的煎煮、剂型、服法等等,是他们必须娴熟于心、不得半点含糊的临床技术。他们是疾医,是临床医生,但他们的出身并不高贵,古代甚至是奴隶,不过是一种有特殊技术的奴隶。他们的配方技术是严格保密的,按照家传或师承的方式授受相传;他们的一些经验方,是家传方,是禁止外传的,被称为禁方。但是,这些验方,还是被人用文字记录下来了,如已经失传的《汤液经》就是。东汉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经方家,他面对当时伤寒流行死人无数的严酷事实,在《汤液经》等古代经方方书的基础上,再一次整理并公开了秘传的经方,撰写了千古奇书《伤寒杂病论》,使得经方流传至今。他的名字叫张仲景,一个被后世尊为经方派的始祖的人。
流派是学术个性的张扬,流派是学术研究的深化。中医有流派是完全正常的,是学术环境优化的表现,是学术健康的象征。中医来源于生活,其研究是不能强调学术统一的,就如自然界的原生态,呈现物种多样性,让他们在自然竞争中达到平衡。中医本来就不是现代科学范畴里的医学,中医各个流派之间,本来就没有统一的理论,强调统一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中医教科书理论一统天下的当前,更需要从流派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医,给各个流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有些人讲经方,讲的是君、臣、佐、使,讲的是方义配伍,说白了,讲的是《中医方剂学》。再比如,高校也开经典著作课程,但讲的不是《伤寒论》,其实讲的是《黄帝内经》,甚至是《中医基础理论》;讲的《金匮要略》,与《中医内科学》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内科医生讲辨病分型好学;《内经》更难讲,许多老师讲的是临床家认识的《内经》,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根本没有触及经典的实质。这种对经典的讲解,还是少点为好,不讲也罢。为什么历来许多伤寒大家力主读经典白文,道理也在此。
我们看待经典,看待流派,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回到那个时代读经典,绝对不能将古人现代化,将本来质朴无华的流派学说规范化。当今中医,原生态的学术太少了,所以,我们才重提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