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择医
刘:现代化带给我们的烦恼是:选择太多,无所适从。病人选择医生往往要吃很多亏,还不知能否遇到好医生,这个成本是相当大的。有人说,哪位医生的病人多,就说明他看得好。可有些民间的巫医也能让人趋之若鹜,这里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
黄:择医的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健康,这是个大课题。古代选择医生的标准,是看他的脉案写得好不好?书法写得美不美?医理是否通达?仪表是否端庄?为人是否仁慈?是通过基本素质来判断的。现代选择医生的标准,我还没有考虑成熟,但我想,基本的内容与古代也没有多少差别,还是应该看基本素质。除了有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以外,还要看这位医生是否能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否有治病救人的仁慈之心。根据我的经验,看一个医生,如果闻到医疗行为中的一股浓浓的商业味,那就有一点问题了,至少,这位专家的医生味已经不浓了。尤其看到那些做大幅广告,宣称能迅速治愈那些癌症、肝炎、牛皮癣、脑瘫、骨质疏松、精神病等难治疾病的那些“神医”们,更应谨慎,不要轻易前去。还有在大医院门口那些神秘兮兮向你推荐某某专家的人,也要心存疑虑,不要上当!所以,择医的问题,需要患者和家属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和社会经验。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帮助老百姓科学择医方面有所作为。
刘:现在有些中医开方,用的是西医的对抗疗法的思维,病人有什么症状,他就给你开什么药,越开越多。我听说中医是辨证施治的。什么叫辨证施治?是不是一张方子里有君药、臣药,就是辨证施治?
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所谓辨证施治,就是大家所说的对症下药。对症,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抓疾病的主要矛盾加以最佳的治疗方案。在这方面,中医具有几千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只要遵循这些宝贵的用药经验,往往就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君、臣、佐、使,是解释中医配方结构的术语,许多配方有这种结构,但也不拘泥于此。比如,独参汤,只有一味人参,就不必讲君臣。所以,不是方子越大,就越辨证论治;用的药越多,就越有水平。相反,在取得疗效的前提下,药用得越少,越便宜,这个中医的水平才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