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沿革
东门渔村东望檀头山岛,面朝辽阔的大海。宋宝庆《四明志》载:“(象山)海环三垂,东南皆大洋,北则巨港,东曰钱塘,南曰大睦,西南曰东门,皆蕃舶闽船之所经……自东门而南则台、温,此大洋也。”邑人王植三有“浪起中流横石阃,天教雄险镇明台”“乘潮侬要扬帆去,一出东门便十洲”的诗句。
南面隔海与对面山岛(大门岛)相望,构成水深港宽、风小浪静的老东门港。宋乾道《四明图经》称之为东门水道,长2千米,宽0.4—0.8千米,最窄处0.15千米,深8—40米。系规则半日潮,涨潮流向港内,落潮流向港外,大潮升6米,小潮升3.7米。一般流速3—4节,最大6—7节。对面山是其挡风避浪的巨障。据史料记载,东门港在唐时就被辟为渔港商埠。明永乐四年(1406),任刑部侍郎的邑人俞士吉从南关桥起航,经东门门头水道出使日本、朝鲜。东门岛历史悠久,汉时名为东门山,亦称天门山,又曰蜃门楼。《汉书·地理志》载:“天门山也,在南海中,接宁波之东,故名东门,亦海道要冲。”《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东门山,县南百二十里,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宋王应麟《四明七观》云:“天门之水,瀖泋㴸㶖,浤浤汩汩,远注析木。”从上记述可知,早在两汉时代,东门岛已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宋乾道《四明图经》载,东门山上有东门庙,唐贞观、永徽年间(627—655),有会稽贾贩“每经庙下,无不祈祷牲礼”。庙建置必在唐前,据此可知东门岛在唐以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后被辟为渔港商埠。其开发较早,源远流长,俗谓“老东门,新石浦”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东门兀峙一方,地处大陆之东,故历代均在此屯兵设防。宋宝庆《四明志》载:宋嘉定二年(1209)置东门寨。元至元二十年(1283),改置东门巡检司。元至正间,元蒙古字学录王刚甫摄东门巡检司事,居六载。明洪武初,昌国卫从舟山移置象山东门岛,为浙东抗倭指挥中心之一,辖舟山中中、中左、石浦前、石浦后、钱仓五千户所。指挥万钟、把总吴大酣,治城垣,筑烽堠,修战舰,辟演武场,建卫旗纛、城隍庙,扎五百良志。此时,东门屹然海滨巨镇,倭寇望而生畏,不敢侵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因悬海不便,卫迁往后山。清时,东门为汛地,置老东门炮台,仍驻五百精良士兵。民国时尚有掩护队一个班,驻扎天后宫。1952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十六师四十六团高炮营驻官基山、呼应台山及门头黄泥崩嘴。
东门岛历史上饱经战火。岛上幸存的古庙、灯塔,一些断壁残垣和文物遗迹,仍给人们以绵绵遐思。有坐落于官基山的县内最早寺庙之一的东门庙,有巍然屹立、倚山面海的老东门城隍庙,有追颂元守边将领王刚甫的王将军庙,有祭祀渔家佑神妈祖娘娘的天后宫,有象山旅游胜景东门灯塔,还有蜿蜒曲折地环绕全岛的古城垣和烽火台。古迹之多,在沿海岛屿中实属少见。
石浦镇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而素有“老东门,新石浦”之说的东门岛诚可谓浙江历史文化名岛。1927年1月,蔡元培、马叙伦来象山避难,住在东门渔村一个星期,曾游东门岛灯塔,蔡公还有“出其东门,介尔昭明”题书。1933年9月,蔡楚生、聂耳、王人美等30余人来石浦登东门岛拍摄电影《渔光曲》的外景,停留月余。1952年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洪群曾游东门灯塔。1978年秋,中央档案馆党史资料室主任池鉴为东门敬老院题书。1994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刘锡荣题书“浙江渔业第一村”。1999年9月,时任农业部部长陈耀邦、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宁波市委副书记陈敏尔,在象山县委书记王同元的陪同下来东门岛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