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昌国卫署城隍庙

2.东门昌国卫署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岛东南象鼻山嘴古城墙旁海拔60米处,坐北朝南。北倚大炮台山前汰网山,南临老东门港。门头、下湾门、三门口三水道尽收眼底。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威武肃穆,气势非凡。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昌国卫自舟山迁此,指挥万钟驻城建庙。是庙集旗纛、卫公署、城隍庙于一体。庙内放军牙神旗,传祭火雷神,后为风、云、雷、雨诸神,为武臣主祭,迎主神位于演武场,祭毕列营,各式军械藏于兵器房。庙前置旗墩两座,以旗为号,派兵调船。想当年,这里曾战旗猎猎,号角声声,是可调兵遣将的抗倭军事指挥中心。营房建于庙西,今称营角房,曾驻五百良志。卫指挥使万钟有雄才大略,勇武善战,为抗倭将领。史籍载:东门建卫七载,旗纛有庙,演武有场,军器有局,战船有式,屹然海滨巨镇,寇望而生畏,不敢进犯。

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民国二年(1913)再修。1949年后,为东门渔业队仓库。1988年,由蔡银花、谢根才等人发起集资修复。1998年,经修葺更新,逢年过节有戏班在此演庙戏,热闹异常。

庙前置照壁、八角亭、旗墩、石狮,沿石阶15级进庙,正面为砖条石包檐红墙,置石库山门三座。中间山门上直书“城隍庙”三字,两旁山门分别写“护国”“佑民”。进山门门楼梁上悬挂24档大算盘一面,书有“算千算万仍失算,盘来盘去却空盘”对联。

庙为三进二横,逐进提升,由门楼(倒座、戏台)、大殿、后殿及东、西厢楼组成。大殿五开间,正中为城隍老爷像,两旁塑立判官像。东首墙上写有“赏善”,西首墙上写有“罚恶”。每字八尺见方,遒劲有力。梁上悬挂“合境平安”“功德在民”“民敬民畏”“浩气长存”横匾。正中柱子对联书“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另一副为“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有东、西两个判官堂,还有“作孽阳间由你造,到此阴间任我为”“难道是非瞒得去,方知善恶报无差”条幅,各有“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横批。大殿庑殿顶,轩廊为卷棚式。其月梁及四架梁上均有花卉人物雕刻,明间檐柱附有卷云龙及狮子捧球刻件,造型美观。大殿屋脊阳面为双龙夺珠,书“风调雨顺”,阴面为双凤戏牡丹,书“合境平安”。脊顶置三段式葫芦宝瓶,垂脊端立骑马将士塑像,形象逼真。

后殿三开门,比前殿高3尺,原有石戏台一座,一说为讲书之用,一说为礼佛之用。殿中有佛像十余尊,现称“药师庵”。额“大雄宝殿”,进门对联为“佛国三千金世界,天宫百万玉楼台”,中堂有弥勒佛一尊,柱子对联书“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便笑笑人间可笑之人”。梁上悬挂“英雄夫子”“佛日增辉”的横匾,后殿屋脊为龙首吻,中置火焰珠,背面置太极八卦图,前书“佛光普照”,后书“气壮山河”。其东横屋为厨房,前有一水窟。西横屋辟为土地堂。庙后以山崖为自然围墙,从而使庙形成封闭式独立建筑群落。

整个建筑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戏台与大殿相对而驻,歇山顶,台名“古今鉴”。戏台藻井系斗拱叠涩作收缩,枋面均有雕刻,斗拱如花,屋面小青瓦,正脊龙吻,中贴塑福、禄、寿三星,上置五连珠塔式宝瓶,垂脊端立刀马武将塑像。东西厢楼与门楼相连,南山墙为骑马砖清水脊,北山墙为三叠落马头墙。大殿东西厢楼上层前檐花格木槛壁,上开拉窗。

这座古庙在象山县的明清建筑中,为保存较完好的建筑之一,颇具海防文化研究价值,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