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城垣

3.古城垣

清乾隆《象山县志》载:“东门山在县南海中,昔明初建卫于此,为昌国卫卫城,故迹尚存。”

如今在东门岛上,一截截的古城垣随处可见。一条从黄泥崩、李氏湾、大炮台山、水门里至官基山呼应台后长数里的古城垣,犹若长龙顺山势逶迤盘旋。这依山城垣,有说在宋置寨、元设司时就已开始修筑,以防海盗。

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卫于此,指挥万钟、把总吴大酣除整修原倚山城垣外,又筑一条石砌卫城。明嘉靖《象山县志》载:城高二丈三尺,广一丈,延袤七里。此城沿海涂修筑,从里厢谢家山脚起,绕象鼻山嘴,经横街,直至西边叶家的呼应台山麓。相传东门有四座城门。北城门在李氏湾,因这一带地势平缓,为海盗、倭寇登岸劫掠的要道,故造有城门。这里历代被称为城门圈,两旁立石仍在,门痕清晰,此门直对铜瓦门水道。西城门在水门里,门直对下湾门水道。南城门在官基山下地场,直对东门港。东城门在里厢太平庵旁,此门直对门头水道。

后石浦建所城,辟有北、西、南三城门,唯独无东城门。有说其东城门在倭寇进犯时首当其冲。洪武二十七年(1394),昌国卫从东门迁往后门山后,指挥武胜主筑卫城。但东门之卫城建造,比石浦、昌国、爵溪均要早,诚可谓县内最古城墙之一,在当时防海盗、抗倭寇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