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产技艺

2.生产技艺

象山船饰

象山自古至今都是我国著名的渔业大县。象山渔民将自己的主要生产工具——渔船尊称为“船龙”,并在船的主要部位进行一些诸如彩绘、旗帜等的装饰,千百年来,相袭成俗,就形成了船饰文化。

事实上,经过制作的渔船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渔民们对其各部位的油漆用色及色彩搭配十分讲究。每造一艘新船,就要在船头两侧画上外围白色、中间乌黑的“船眼”进行“定彩”,并选择吉日,用五彩线连船眼一起钉上,然后用红布套住,以示“封眼”。待它下水时,再在热闹的锣鼓鞭炮声中为它“启眼”。

船旗是渔船的重要装饰物,它往往被插在船桅或船尾上。旧时以三角齿边彩旗居多,有红底黄字的,有黑字镶白边或绿边的,也有黑底黄字或白字镶黄边、红边的,多种多样,色彩鲜丽醒目,还能帮助渔民测定风向。

还有在船体比较引人注目的如驾驶舱前板、船舷、船尾的“后挡水”等处,绘上观音菩萨,神话传说中的哪吒、八仙,历史人物如关羽、武松或龙、马、鱼、虾、蟹、莲花、荷花等动植物图像,来寄托渔民们祈求吉利、平安、丰收和幸福的心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进步和渔船的更新换代,船饰也与时俱进地体现出时代风采,“科学捕鱼”“劳动致富”“建设海上乐园”等图案也纷纷出现在渔船上。尽管如此,现代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已无可挽回地让船饰文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保护、继承和发展船饰文化已被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所重视,有关的办法和措施正在制订实施中。

渔区传统打绳结技艺

东门岛历史悠久,唐初,岛上居民就在这块宝地上耕海牧渔,宋时开始有拖网、对网、流网、张网等作业,到乾隆初年,东门岛有大捕船80余艘,在舟山岱衢洋张捕大黄鱼、小黄鱼及带鱼。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为了安全、快捷、牢固地连接或固定渔业生产用具,东门岛的祖先发明了上百种绳结,传承至今。现在常用的比较经典的绳结尚存30余种。它们分别是扁结、撩班结、对撩班结、双拼结、水桶甩结、和把结、活络结、三花结、起结、刹结、并结、流网结、枇杷结、园兜结、双兜结、封口结、锁链结、网底抽结、猪尾巴结、牛桩结、连环牛桩结、橹带结、油瓶结、垛柱结、石柱结、羊角结、早头结、单垫结、跳板结等。

以撩班结为例,它的特点是打结速度快、牢度强、解结非常方便,通常用在渔船靠埠带缆或两根绳索相连接。它的打法是:

①将绳索的一头沿逆时针方向绕柱子,剩有一定的长度。

②在需要打结的地方翻一个圈。(注意:长绳这边应靠近绳头)

③绳头穿出圈后沿顺时针方向抱住长绳再穿进圈内,即可。

绳结的传承有通过社会性集体松散型传承的,也有通过师徒传承的,但以前者为主,每一位下海渔民都能得到船老大和网老师的打绳结经验传授。东门岛的名老大奚海鸿、周恩龙、任建奇、葛维杰、吕跃勇、黄挺等都会打比较常用的绳结。东门岛最有代表性的绳结传承人要数原东门渔业队网厂杨金根师傅,他在1957年带了金道林、奚绍兴、杨爱国、叶有根、金阿通、葛永兴等一批徒弟。杨师傅把所有的织网技艺、绳结技艺全部传授给了他们。为了让绳结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东门渔村邀请奚绍兴师傅编打了30个绳结,陈列于村渔文化陈列馆,供大家参观、学习,以示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