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民间表演艺术

4.民间表演艺术

象山渔民号子

2011年5月,由象山县上报的“象山渔民号子”文化项目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596Ⅱ-97)。象山渔民号子是象山渔歌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音乐,它是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渔民号子与渔业劳动内容并存,无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内容,但有相对稳定的节奏,对团结渔民、鼓舞士气、增强信心、愉悦心情有积极的作用。

最早的渔民号子只是一种简单而有节奏的叫喊,其作用是使渔业劳动众力归一或步调一致。由于无数次的重复和文字口语化,逐渐产生了音韵,后来又产生音谱,最后形成有节奏、有乐谱、有文字的渔民号子。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中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的船工号子组成,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爽、粗犷、开朗的性格。

目前,搜集到的号子可以按劳动作业环境特点归纳为岸上号子和海上号子两大类,共26种。另外,按劳动强度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小号、大号、一六号和对号4种。

小号、大号、一六号都以一人领、众人和的形式叫喊,多用于起篷、吊舢板等劳动场景。

象山渔民号子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瑞春,男,1944年1月23日出生在东门岛的一个渔民家庭,初中文化程度,是象山渔民号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5岁到19岁在东门船厂学造船技艺,其间学会了各种岸上号子。20岁参加渔业生产劳动后,在实践中熟练地掌握了海上号子。由于他酷爱音乐,能记谱,现在根据自己的回忆,已整理了20多种常用的渔民号子,这些号子已被文化部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

象山渔民号子的演唱形式是无伴奏的多种多样的演唱。古代文人概括这种表演特点是“南北东西随口调”。其具体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一领众和,集体演唱

无伴奏的一领众和、集体演唱是象山渔民号子最常见、最基本的歌唱方式。这种演唱形式的前提必须是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号子的领唱者就是劳动的指挥者,指挥者用他极具号召力、激情的唱腔来指挥众人的劳动,其他的渔民和船工则以坚定有力、节奏较强的劳动歌声与之相应和。领唱者与应和者交替进行,促使劳动者之间情绪互相交融,行动协调一致,力量高度凝聚。号子的间歇便于劳动者调节节奏和呼吸,也是领唱者随口即兴编词的时间。领唱部分是渔号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音乐灵动、自由,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部分多是重复词或衬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强。交替呼应在劳动节奏紧张、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就比较频繁,反之就比较从容、平缓。

渔号表演还有齐唱、独唱和二声部重唱的。领与和相重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称重叠式。还有劳动过程较为复杂、变化多,形成交替呼应式与重叠式相结合的形式,称为综合式。

②随口编词,即兴发挥

渔民号子的唱词,往往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即兴编出来的,它们的内容一般限于和劳动有直接联系的事物或令人触景生情的遐想。以《起篷号子》为例:

一拉金(嘞格),嗨哟!

二拉银(嘞格),嗨哟!

三拉珠宝亮晶晶,嗨哟!

……

这些都是渔民对出海生产的希望,是美好的联想和向往,但渔号的歌词也不全限于和劳动有关的事物。渔民号子手认为广泛的生活题材,如各种生活琐事的内容、诙谐的玩笑、爱情生活都可以写进歌词中。

(领)岸上有位大姑娘哟!(合)嗨哟!

生得锃亮真好看哟!嗨哟!

大家生活加把劲哟!嗨哟!

做完生活快去看哟!嗨哟!

……

这种即兴发挥的唱词,俚而不俗,往往能解除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起到调动生产积极性的作用,成为渔号的一抹亮色。

③一号多用,随机应变

象山渔民号子种类很多,看似各门各户,互不相干,但这些号子却又“沾亲带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渔民号子的运用往往是比较灵活的,大号可以当小号用,小号也可以当大号用,一六号当大号用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就是同样的号子,由不同的人来喊,它的音调、衬词以及情绪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渔民号子纯粹是渔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劳动文化,它不会被固定的结构框架束缚,显得十分随意,十分自由。这正是它的原始性、生态性的表现,十人十腔,众口众调,大处统一,小处各异。

④实词精练,衬词丰富

渔民号子语言生动,很有地方特色。实词往往根据叙事需要编写,十分精练、扼要,如“加把油”“用力拉”“团结紧”等。也有许多渔号全篇都是语气衬词,几乎没有一句实词,但这些无实词的号子是伴随着劳动歌曲的。它们充满了渔家的气息和劳动的激情,是渔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啊家来”“咿啦嗬”“啊家罗”“杀啦啦啦”“哎索”等语气衬词,在象山渔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象山渔民号子独具东海渔民的性格、气质、韵味和胸怀。地方色彩彰显,渔号的原生态性一览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