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王将军庙

3.王将军庙

王将军庙位于泗洲路38号。背倚呼应台山,面海港而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祀元庆元路蒙古字学录、东门巡检司巡检王刚甫。

明永乐十三年(1415),由福建人出资重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村人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为东门渔业队仓库。1988年,乡人潘妙青等发起募捐再修。历经修缮,至今完好。

庙坐北朝南,三进二横。倒座、门楼连戏台、大殿、后殿,前院有厢楼。

庙前立面为砖条石包檐红墙,设石库山门三座,中间山门上塑双龙捧珠装饰匾框,直刻阳文“王将军庙”四字。东、西二山门上分别书“为国”“为民”,显得庄重肃穆。庙宇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梁枋、雀替和瓜柱上均附有浮雕、透雕或刻件,基本完好。戏台古朴典雅,有“鬼斧神工”之妙,是一个“虚华实境”的特殊天地。它的“天”就是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而成的穹窿形藻井,由16层大小不一的如意斗拱形成螺旋状逐阶而上,层层相扣,最后集于台顶正中的“明镜”四周。“地”即正方形戏台,反映古代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梁柱均雕饰龙凤、花果或人物,刷以大漆,增添了戏台的热烈氛围。前梁上悬“今古鉴”匾额,两侧书有“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对联。每逢过年过节,戏班子在戏台演庙戏,热闹非凡。戏台屋面小青瓦,砖砌正脊,鸱鱼吻,为县内罕见。脊正面框栏中贴塑“荷(和)、盒(合)二仙”,两旁为《松柏常青图》。脊檐端塑刀马武士像。台角脊瓦口悬塑长鼻象首。

大殿与戏台相对而筑,为五开间,中堂塑立王刚甫将军像。前檐额枋上悬挂“儒将流风”匾额,两侧梁上有“仰蒙神庥”“千古遗迹”匾额。还有县书法名家俞怀白(世清)题的“经文纬武”“仗义平寇”匾额。殿中柱上书有“鸟革方知乩法灵,翚飞愈见神灵显”“乐将执旗报吉凶,安书掌部裁福祸”等对联。东侧墙梁上悬挂“元东门巡检司巡检王刚甫将军传略”横匾。庙中匾额、对联的字句亦是值得欣赏的民间文化艺术,配以隶书、楷书、行书书法刻字,工艺精巧,使意境和字之风骨相得益彰,让人感到隽永清丽。大殿庑殿歇山顶,轩廊卷棚式,其月梁及四架梁上均有花卉人物雕刻,明间檐柱附有花果、倒挂狮子雕刻,枋上亦有花鸟雕刻,刷以大漆,贴以金箔,金光闪闪。两侧梁上吊挂有福建小钓船和东门船的大型船模各一艘,西首墙上原有一幅海运图,画出自海门至东门的港门、岛礁及渔民在渔船上边摇橹边眺望的情景,更显渔区海岛之特色。大殿屋面瓦花漏脊,正脊龙吻,脊中部正面中心火焰珠,旁相向塑双云龙吐水,下作海游双鱼。上压三段式葫芦宝瓶,正面书“合境平安”,背脊塑凤凰牡丹。垂脊端塑有坐狮。

由大殿后墙的石库门通往后殿,可见“玉清庵”。三开间,额“大雄宝殿”,有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塑像十余尊。置大铜钟一只,大鼓一面。东首有生活用房两间,西首有月洞门通庙西小园,原植有花草、竹木,旁有朝东小庵四间。20世纪60年代,后殿借办发电厂,小庵改为民宅,今部分园地建民居。北以山岩作围墙,有水窟一口,泉水清澈甘润。

厢楼在大殿两侧,各为五开间,北山墙为三叠落马头墙。铺设石板,前院西侧有方井一口,为防火井。前殿门墙及两侧墙刷红色,后殿小庵墙刷黄色,符合“红庙黄寺”规俗。此庙建筑雕刻较多,制作讲究,工艺精湛,且古风颇浓,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