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渔业资源

(三)渔业资源

优良的海域环境,形成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舟山、渔山一带为我国沿海鱼类最大集群区,计鱼类300余种、蟹类50余种、虾类30余种,其中常见捕捞鱼类50余种、蟹类5至6种、虾类10余种。

据地方志记载,清雍正间,捕捞鱼类17种。至民国时期,捕捞鱼、虾、蟹、贝类30余种,计石首鱼(大黄鱼)、春鱼(小黄鱼)、鲟鳇鱼、梅鱼(梅童鱼)、鲈鱼、鳘鱼(鱼)、茶脂鱼(蛇鲻鱼)、鲳鱼、比目鱼(鳎鱼)、箭鱼(鲥鱼)、鳓鱼、鱼(刀鱼、鲚鱼)、鱼、鲻鱼、马鲛鱼、青箭鱼(青占鱼)、带鱼、银鱼(面条鱼)、鳗鱼、鲑鱼(河豚)、海豚、鲷鱼(铜盆鱼)、鱼(斑)、弹涂鱼、箴鱼(搬咀鱼)、人鱼(海和尚)、沙噀(海参)、乌贼、蜗蚣(鱿鱼)、章巨(章鱼)、海蜇、蝤蛑(青蟹)、梭子蟹、蟛蜞(红钳蟹)、沙蟹、鬼蟹、虾、龟、鲎等。

新中国成立后,鱼类以带鱼和乌贼为主,间有大黄鱼和小黄鱼,虾类以中国毛虾、葛氏长臂虾、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鹰爪虾为主。蟹类多三疣梭子蟹。

大黄鱼,俗称大鲜。19世纪50年代前有渔场3处:一是三门湾里侧蛇蟠洋,后淤积移至猫头洋、大目洋。二是马峙岛南崎头洋,20世纪洄游改道,无法形成渔场。三是岱衢洋,后外移衢港。旺汛立夏至夏至,按农历分四月初水、四月半水、五月初水。“大水”(大水即大潮,农历每月初一、十六前后,小水即小潮,农历每月初七、十二前后)时,鱼发集中。20世纪50至60年代,因过度捕捞,1963年后大黄鱼渔场相继废止,渔民转移至江苏北部吕泗洋捕捞。因渔船云集争捕,该地自1980年逐渐衰落。

小黄鱼,俗称小鲜。南洋(猫头洋、大目洋等)小黄鱼每千克6—8条,多数黄鳞,少数白鳞。早春未产卵,称“粉籽”。北洋(岱衢洋等)小黄鱼每千克4—5条,多数已产卵,称“水籽”。春分起捕叫攻“南头”,春分至清明,南韭山、将军帽一带海区捕捞产卵小黄鱼群,俗称“南洋旺风”。清明后鱼群北上甩山、浪岗、海礁海域。1917年发现佘山渔场后,由海礁至佘山自南而北捕捞,俗称“北洋旺风”。秋分至立冬,捕捞渔山、洋鞍、甩山、中街山海域索饵鱼群,称早冬汛。1955年春发现江苏吕泗洋渔场,次年大批渔船前往捕捞。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未形成鱼汛,产量甚少。

带鱼。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渔民在浪岗、嵊山、海礁、花鸟一带海域捕捞。60年代机帆船对网作业发展后,北至佘山,南到洞头海区。捕捞随鱼群洄游路线由北而南。捕捞期从立冬至大寒,提前到霜降和推迟至立春前后。鱼汛前期在海礁、嵊山、浪岗、中街山渔场,中期在洋鞍渔场,后期在大陈渔场。60年代前,嵊山渔场捕捞带鱼:小雪至大雪,每千克6—7条,称“中条白鳞”;冬至前,每千克4—6条,称“大条黑鳞”“白鳞”;冬至后,每千克6—10条,称“绿头鸭”“沙水带鱼”;小寒至大寒,每千克3—4条,称“老鹰嘴”;新群体每千克20条左右,叫“小辫子”。

曼氏无针乌贼,俗称墨鱼。每年夏季洄游至东福、西福、青浜、庙子湖、黄兴、小板、东寨等中街山列岛附近索饵、产卵。渔期为立夏至夏至,旺汛在小满、芒种。以“小水”期的“缓水”(缓潮流)为盛。

鳓鱼。新中国成立前后,每年清明鱼群进入岱衢洋、大戢等渔场产卵,立夏至夏至为旺产期。与大黄鱼穿插并发,白天多在中下水层,夜间及黎明在中上水层,昼夜垂直移动,渔谚谓“五月十三鳓鱼会,早上勿会夜里会”。鱼群密集时,洋面有似雨点般的水花,俗称“鳓鱼泡”。新中国成立后,渔场外移至黄大洋、岱衢洋海域。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鱼群分散,捕获量少。

银鲳,俗称叉扁鱼。主捕产卵群体。银鲳一般立夏至夏至产卵于猫头洋、大目洋、大戢洋、佘山洋、吕泗洋渔场。小水鱼发。机帆船对网、拖网兼捕。捕获量稳定,个体趋小。

鱼,又称米鱼。产卵鱼群,大水集中,小水分散,南北潮水时“咕咕”起叫,有“鱼咕”之称。渔期为夏至至立秋,大暑前后旺汛。鱼群分散,零星捕获。条重一般2—3千克,大的10千克以上。

毛鳐鱼。个体较大,条重一般20—30千克,大的50—60千克。渔期与鱼同。20世纪50年代前,洋鞍、中街山海域有鱼群,60年代后少有捕获。

蓝点马鲛,又称马鲛鱼。每年春初,陆续从深海向沿岸港湾海域作生殖洄游。产卵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卵后分散于附近渔场。入秋由北往南洄游,至外海越冬。20世纪60年代后,冬汛机帆船对网、拖网兼捕。90年代捕获量增加,资源稳定。

海鳗,俗称鳗。一般昼伏50—80米深泥沙质海底,夜间觅食,无明显鱼汛期。谷雨至小满进花鸟、鼠浪、中街山、洋鞍海域,夏至北移,霜降后洄游近海渔场。冬季体肥肉厚。20世纪70年代后,冬汛捕获量多。90年代资源渐趋稳定。

鲐鱼,又称青占、黄占。渔期6月下旬至9月底。6月下旬渔山海域围捕小条,条重50—80克。7—8月洋鞍、甩山、浪岗海域长至中条,条重70—130克。9月海礁北、东北海域长至大条,条重100—150克。小水起水或台风前后,鱼群密集,产量较高。20世纪80年代产量渐增。

马面鲀,俗称剥皮鱼、绿剥皮。外洋性鱼类,渔场在济州岛附近的对马海峡,浙、闽外海北伸至日本海,南延至台湾北部海域。2—3月为鱼汛旺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渔轮及部分大型机帆船出外海捕捞,产量渐趋上升。

石斑鱼,俗称海鸡鱼。繁殖、生长均在岛屿周围岩石洞隙水色澄清处,称“石洞鱼”。分布于渔山、花鸟、嵊山、浪岗、中街山、洋鞍一带岛礁间浅海。钓期始于立夏,小暑至大暑旺季。8月中旬后,产区浑水进入,产量减少。

河鲀。有条纹东方鲀、红鳍东方鲀等。

海豚,俗称拜江猪。常成群洄游浅海或内港,洄游时头探出水面呼吸,上下起伏,似“拜江”。春夏季南北渔场及崎头洋、檀头山洋面等均有。芒种至处暑为多。

鱼。有黄、孔鳐、许式犁头鳐、电鳐等,以黄、孔鳐较为常见。无明显汛期,春末夏初常被捕获于洋鞍、海礁海域。

鱼。近海集群上层鱼类,洄游、栖息于渔山、中街山、浪岗、嵊山等水色澄清区。生殖期在5—7月,六月半水至八月半水为旺发期。细小为贵,尚未开眼的小鱼,称“眯眼海蜒”,又叫“桂花海蜒”,刚开眼的为“细桂”,再大的称“中桂”“粗桂”,渔山海蜒闻名全国。

鳎鱼,多栖息于近海泥质或沙质海底。春分至立夏气温转暖时稍上浮,不结群。渔场分布较散,品种有、鳎等。鳎类分别称上船烂、左手鳎、花鳎。一年四季有捕,春汛略多。

鱼,俗称海蛤蟆,可食性差。20世纪50年代前,舍弃甚多。70至80年代,食者渐多。渔场分布较散,资源不多。

黄姑鱼,俗称黄婆鸡、黄草鸡。分布于近海渔场,洋鞍、猫头洋、甩山海域较多。

白姑鱼,俗称白姑子。鱼群分布与黄姑鱼同。

海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春夏之交,随台湾暖流和东南风势盛,由浙南漂流北上。夏至至大暑漂入东门港、三门口、檀头山、南田海面及中街山列岛附近内港海域,称梅蜇。汛期5—6天,群体密集,定置张网或驾小船用手抄网(撩篷)捕捞。立秋后,受朝鲜海峡向南寒流及北风影响,由北返南,形成旺汛期,称伏蜇,汛期比梅蜇长,个头也比梅蜇大。70年代中期始,资源衰退。80年代大幅度下降,今少见。

蟹。品种较多,其中三疣梭子蟹最多。雄蟹俗称白蟹,雌蟹俗称门蟹,雌蟹孕卵时称籽蟹。春夏季于近海港湾沙质海滩边产卵,后洄游栖息于外海。农历九月后,体内孕卵(俗称生膏)肥壮,又称“膏蟹”,渐移居较深海区。常年有捕,夏至前后为产卵期,多属籽蟹。中秋后以白蟹为主,霜降后多门蟹。渔场位于洋鞍、中街山、浪岗、花鸟、渔山、猫头洋一带海域。资源较丰,个体亦大。一般南洋蟹质优于北洋蟹。

虾有哈氏仿对虾(俗称滑皮虾、青壳虾)、鹰爪虾(俗称糙皮虾、厚壳虾)、中华管鞭虾(俗称大脚黄蜂)、葛氏长臂虾(俗称红虾)、日本对虾(俗称花虾、斑节对虾)、中国毛虾(俗称糯米饭虾、小白虾)、细螯虾(俗称麦秆虾)、戴氏赤虾(俗称凸肚虾)、周氏新对虾、凹鞭管虾、中国对虾、鲜明鼓虾(俗称强盗虾)等。明、清时,葛氏长臂虾、中国毛虾、细螯虾等分布于横峙、下湾门、东门、林门、高塘、南田、檀头山等海域,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檀头山、东门、南韭山、南田、高塘等地用小拖虾船和定置张网捕捞中国毛虾、细鳌虾等,产量较高。并开发甩山、浪岗、海礁一带渔场的哈氏仿对虾、鹰爪虾、中华管鞭虾资源,木帆大对船兼捕。70年代机帆船兼捕。80年代初发展大、小机船拖虾作业,开发近海虾类资源。夏汛梅雨季节主捕鹰爪虾,称梅虾,秋季多中华管鞭虾。立冬至春分产哈氏仿对虾和鹰爪虾。渔场在渔山、洋鞍甩山、浪岗、海礁东一带海域。

鲻鱼。分乌鲻、黄眼鲻两种,栖息于沿岸港湾、滩涂水面,常年洄游生育,区域分散,渔获量少。

鲥鱼。形似鳓鱼,肥嫩鲜美。产卵繁殖于岛屿内港,栖息于岛周围海域,资源稀少,偶尔有捕获。

龙头鱼。洄游栖息于沿岸内港和岛屿附近海区,肉透明鲜美,多以张网捕捞,春夏旺产,渔获量稳定。

中国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过去夏秋季节至滩涂产卵,徒手可捕,也用串网、拉钓捕获,资源甚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