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意娘娘庙

5.如意娘娘庙

如意娘娘信仰起源于象山石浦渔山列岛。渔山岛是悬岙离岛,由北渔山和南渔山等54个岛礁组成。岛民以捕鱼为业,清朱正元《浙江省沿海图说》载:“查此间有居民者三岛”,“南渔山二十余户,北渔山二十户,白礁五户,皆闽人之捕鱼为业者”。

在艰苦而风险迭生的渔业工作中,按朴素的理想、简单的生活逻辑,渔山岛诞生出本地独创的保护神如意娘娘。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突击攻下一江山岛。浙东大陈岛、渔山岛一带的国民党军队被迫撤离,渔山岛93户人家共487人归入撤退行列,全员迁移到台湾富冈渔民新村。以柯位林为代表的渔民把本岛的如意娘娘像装箱带到了台湾。

渔民在台湾富冈建村时,同时建造娘娘庙。“国民党台东县委员会主任委员”萧焕复考虑到富冈新村“以渔为业,应祀海神,以祈充裕而保平安”,改娘娘庙名为“海神庙”。海神庙占地600多平方米,庙屋里有戏台,庙里供奉如意娘娘、二娘娘、三娘娘、李府元帅、广泽尊王、保生大帝、池府王爷、泉州王爷、北极王爷、德福正神、关公、关平、周仓、三太子、观世音菩萨、南渔山王爷等神像,又有将军的“兵马”和“太岁”,如意娘娘的护法“虎爷”和“船神”(石浦传统古渔船“绿眉毛”)等,合100余尊。

海神庙还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海神庙管理委员会,有委员40多名。“主委”(主任委员)是最高管理人员,由所有委员评选产生,负责全面工作。两名“副主委”由主委选派,协助主委工作。副主委下的职位叫“炉主”,配有“副炉主”若干名,负责日常事务。炉主由如意娘娘“钦定”。农历七月初六(如意娘娘的生日),有掷珓杯、选炉主等祭祀活动。珓杯是一种占卜用具,半月形的竹根,平面为阳,凸面为阴。祈祷神灵时,将一对珓杯合于手中,掷于地上,观其阴阳,以占吉凶。两片都是阳面,称“笑珓”,表示神明还没决定要不要认同,即无效,需要重新抛掷。两片都是阴面,称“伏珓”,表示神明不认同,即否定,行事会不顺。一阴一阳,称“圣珓”,表示神明肯定和接纳,行事会顺利。

如意信俗的祭祀程式叫“请五营”。“五营”指神祇的开路先锋——“东、南、西、北、中”五位将军,分别由五面令旗表示。另外有各种法器:一口红色的“东西南北斗”,装着祛邪的盐米;五块红色的“法旨”,形如惊堂木;一条长长的“法绳”,麻质鞭子状;五将的兵器“五宝”,即“七星剑”“鲨鱼剑”“月斧”“铜棍”“刺球”。五位将军“操练兵马”后,才能请出各位神祇。“请五营”是祭祀者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通过这种仪式,神灵“附身”,为大众指点迷津、消灾赐福。

仪式开始,八九个祭祀人员轮流担任五将,念“请神咒”和“本坛咒”,咒语浑厚粗犷。然后五将轮流上场,念念有词,手执法绳,手舞足蹈,如入迷幻状态。战鼓擂起,五位将军赤裸上身,手执兵器,“操练兵马”。顿时,祭祀现场“刀光剑影”。操练完毕,位于东西南北中的五个红色铁桶里开始焚烧金箔纸,一将舞动法绳,登坛作法,正式请神祇。两将各执神像的一端,像拉锯一样,相互拉扯争夺。其他各将念咒语,訇然如梦。在梦幻般的“拉锯战”中,凡人如有难题,即可请“神灵”来解答。如意信俗是多神信俗,如意娘娘一般在重大的活动中“现身”,平时请出的大多是池府王爷或其他神祇。

“请五营”结束,村民们摆出鱼肉酒菜等供品,面向大海,祭海谢神。祭祀过程叫“扶乩”。“乩童”是神祇的代言人,是神与人互相“沟通”的媒介,神灵上身称为“起乩”。海神庙的乩童叫柯为民,1946年出生,16岁时进入海神庙“做禁”7天。“做禁”就是在庙门紧闭的庙里,通过老五将作法请神,使“神灵附身”,神“定”乩童,传承各种“法术”。

富冈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故土习俗。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包麦饼筒,做鱼滋面、鱼丸、八宝饭、春卷。除夕要吃“三十夜”,36道菜层层叠叠摆在桌上。元宵节在海神庙外烧平安茶,在几口大锅中用姜、红糖、红枣和上等香料等配料烧汤。然后请神,请来泉州王爷,“指定”两个人上山采药。草药的数量、采摘地点,神灵都会“告知”采药人。草药放入沸腾的汤料里一起煎熬。平安茶烧成后,全村家家户户都来取茶,男女老少争相喝平安茶,祈愿岁岁平安、生活安康。

“风调雨顺民安乐,国界安宁兵革销。”20世纪80年代,台湾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台湾同胞纷纷来到家乡旅游、修坟、祭祖。2003年9月,“亚洲飞人”柯受良赴渔山岛祭祖、祭庙。2007年7月,在象山县台办支持下,海神庙始建人柯位林发起如意省亲活动,率令旗队、锣鼓队、七星阵、八卦阵等回乡祭祖团54人,敬奉如意娘娘小塑身及池府王爷、广泽尊王、阵头八将等神像回到渔山岛娘娘庙省亲。这是阔别大陆50多年的如意娘娘第一次踏上故土,开创了两岸娘娘省亲迎亲习俗。

2008年,象山县以“中国开渔节”为平台,以文化为纽带,邀请台东富冈村参加“妈祖如意省亲迎亲”仪式和祈福巡安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两岸同胞的友谊。

2010年的第十三届中国开渔节,富冈村村民捐资60万元,在东门岛合资兴建新的如意娘娘庙。如意娘娘叶落归根,重归故里。石浦—富冈省亲迎亲仪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包括:

起身祭。如意娘娘在富冈海神庙动身启程前,庙里供奉祭品,诵经祭拜。

落地祭。如意娘娘到达家乡目的地,祭桌上放各类牺牲。锣鼓队开道,吹打乐队迎候。置香炉,参拜娘娘。如意娘娘进娘娘庙,居中停放。如意娘娘在东门妈祖庙省亲,妈祖是姐姐,居中堂,如意是妹妹,居大殿中堂小位(即左侧)。双方信徒守夜,负责通宵上香陪护。

赠礼。神明往来如凡人,有赠礼。2007年7月,富冈村海神庙赠渔山岛娘娘庙功德红包人民币6000元,赠200斤功德铜香炉一尊,价值2.5万元人民币。2007年9月,富冈村海神庙赠东门岛天后宫功德红包人民币1200元,赠“安澜赐福”旌旗一面。东门天后宫回赠红包人民币1888.88元和“百世蒙庥”旌旗一面。

客祭。信徒自由上香祭拜,不设祭品。

送别祭。如意娘娘回程,众信徒在村口祭拜欢送。

回庙祭。如意娘娘返回台湾海神庙,祭拜娘娘,告慰辛劳。

如意信俗产生于渔山岛,发展到台湾,后海峡两岸天各一方,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基于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孝慈、故里祭祖、祈福消灾等理念和习俗的一致性,如意省亲迎亲习俗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