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生礼仪
婚 礼
旧时定亲先由媒人传话,如双方有意,男方则备礼,派人与媒人同往女家询问其出生年月时辰,叫“请庚帖”。女方书于红纸送男方,叫“过帖”。男方请算命者合婚,如八字相合,即置庚帖于灶神前,三日内平安无事,请媒人送婚书及金银首饰、衣料、聘金、酒、饼等至女方家“下定”。双方均宴请亲朋,办“下定酒”。婚期由男方选定,请媒人告知女方,叫“送日子书”。娶亲前男方差人送凤冠霞帔,女方婚前一天送嫁妆。姑娘出嫁前夕请“送娘”修面,叫“开面”,并办“开面酒”。婚日中午办“上轿酒”。男方花轿进门,待嫁姑娘须睡床上,三次相催才起床梳妆,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以示不忘养育之恩。然后戴红头帕,由兄弟“抱上轿”或“领上轿”,母亲、姐妹号哭相送,母亲向停轿处泼一盆水,兄弟随轿送至半路返回,此时倒掉轿内火熜灰,啼哭停止。“送娘”披红布、背子孙桶相随至男方家。是日凌晨,男方敬神,叫“享先”。新郎一般不往女家迎亲,多以“送娘”为使者。发轿时,选一父母双全的男孩坐轿内“押轿”,中途由家长背回。轿进女方大门时,女方亲友常设障碍,索“开门纸包”(钱币)后放人。新娘迎回至男方,停轿堂前,轿前摆马鞍,赞礼者请新娘出轿,出轿后新娘跨马鞍、踏麻袋前行,麻袋交替送接,叫“传代”。麻袋共五只,寓意“五代见面”。新娘进堂前,立于红毡拜位。新郎由赞礼者三请始出,立于女左,由主香翁立上位,护郎读祝文,新郎新娘行礼“拜堂”毕,护郎两人捧花烛前导,伴姑挽新娘,与新郎同入“洞房”。此时一长者捧喜果盘,将10种干果抛向堂前,任贺喜小孩抢食。随后请长辈中福分好的妇人入新房,用秤杆揭去新娘所戴头帕,叫“挑巾”。请一父母双全的小孩撒尿于新马桶内,并赠以红鸡蛋,寓意“早生贵子”。新房内切忌孕妇坐床沿(忌新娘三年内不孕)。挑巾后,新娘理装打扮,至厨房亲割祭祖猪肉,并将系身布褴交厨师,请代为厨事,叫“出厨”。接着拜谒公婆、长辈,敬糖茶,称“见大小”。长辈赠钱币,叫给“拜见钿”。各项礼毕,开宴。席间新郎向长辈(以舅父为先)敬酒,新娘由“送娘”陪伴,多次换装,向宾客敬酒行礼。晚上亲朋宾客在新房内“唱酒”“贺郎”。就寝前,新娘须替新郎脱袄、裤,取谐音脱去懊苦,以讨吉利。次日午前派人送礼物往馈娘家,叫“挑望娘盘”。新婚三日内,亲朋可在晚上潜入新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婚夫妇索取香烟、糖果交换,谓“闹房”。婚后第三天,娘家兄弟持新娘在家穿过旧衣和女红工具前来看望,叫“安心”。新婚后新郎伴新娘回娘家,叫“回门”,娘家设宴“请生头女婿”。
旧时渔村新郎出海遇风,不能赶上婚期,习惯由阿姑代为拜堂,并在洞房内笼养一只公鸡,鸡颈系红布条,新郎回来把鸡放出,俗称“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
民国初期始,提倡“文明结婚”,不兴旧礼拜堂,只行结婚仪式,主婚人、宾客致辞,新郎答词,新郎新娘穿礼服向父母长辈鞠躬致礼,夫妻互揖,交换饰物,在婚书上签名盖章等,仅城镇少数人接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新事新办,符合结婚条件的男女须同去当地政府申请登记,领结婚证书。文明结婚,废止坐轿,宴请从简。20世纪70年代,推行集体结婚,不办酒席,以分送喜糖代之,也有的“旅行结婚”,但索赠彩礼之习屡革不除。近年兴排场,新房华丽,部分迎亲用汽车,酒宴大操大办,婚事耗资甚巨。
丧 葬
临终之人去世前,亲人守床前“送终”,聆听遗言,并给其喂饭,剩饭由子孙分食,叫“吃袭衣饭”。待临终之人气绝后,焚香于灶前、祖堂祝告,给死者沐浴、梳头、穿“过老衣”,由子孙移尸于堂屋,悬孝幔,设祭桌,供糕点,点“脚后灯”。将死者睡过的席褥连同新买的草鞋焚于三岔路口,叫“烧荐包”。遣人倒掖雨伞向亲戚报“讣音”。亲戚闻噩耗,以哭相报或以砸瓦片代之,并备“重被”、白烛、祭物,往灵堂吊祭。晚上亲人守灵,请人念经为死者“超度”。落殓一般择涨潮时辰,由子孙扛尸入棺,盖上亲友所送“重被”,同时唱名,封盖钉棺,亲人扶棺围哭。出殡时辰多在上午,是日全体“破白”。子穿孝服,戴三梁冠,腰系草绳,手执孝杖,孙戴二梁冠,同族亲人穿戴白衣冠,疏者素衣白帽,女戴“孝斗”,四代曾孙戴红帽,五代重孙戴绿帽。出殡时,先行“醮杠”礼,后以魂幡引路,鸣锣开道。女婿捧灵牌,孝子扶棺,亲属排辈依次随送。棺木过桥,孝子卧伏,叫“背棺过桥”。棺木入墓穴叫“进椁”(有的先暂厝,后进椁),进椁后灵牌原路返回祠堂焚烧,将其名讳排行记入祠堂神位,设祭“上堂”。送葬亲朋亦原路返回,跨过烧荐包灰,在丧家蘸上净水,吃送葬饭。从去世之日起,七天祭奠一次,叫“做七”,“五七”或“六七”由婿亲设祭,做至“七七”,毁居丧用苴杖、麻带,脱去白鞋。至一百天再祭,称作“百日”。满一年做“周年羹饭”。旧俗三年“满孝”。以后每年逢生辰、死期,做“忌日羹饭”。
渔民海难不见尸体,须请道士在海边“招魂”,引“魂”回家。次日行葬礼,棺内置草人或衣冠,空棺入墓。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革旧俗,以送花圈、开追悼会、亲友臂戴黑纱志哀。提倡“厚养薄葬”,丧事从简。近年旧俗复萌,或新旧礼俗并用,排场不小,送葬者常数百人之多,鸣锣开道,放鞭炮等。
生 育
产妇临产,娘家备婴儿衣物、黄糖长面送婿家“催生”。分娩后,娘家、亲戚送糖、面、鸡、肉、鱼、蛋等,叫“送生姆”。婴儿出生时,讨哺乳妇女一匙奶汁喂之,叫“开口奶”。生男讨生女婴母亲之奶,生女反之。喂奶前先喂黄连汤,一解毒,二讨个“先苦后甜”的吉利。婴儿第一次洗澡用糖水,甚至用晒干的七个乌鳢鱼头烧的汤作洗澡水,据说可解毒气。
产后要祭“床公床婆”,分送邻居儿童“相谅盏”(两只酒盏覆合盛米饭,上放黄糖),或送“糖面”,谓“落地面”,寓意和睦相处。婴儿满月时,请亲朋吃“满月酒”,外婆送“长命线”、衣物,亲友送饰物祝贺,婴儿剃头,戴狗头帽,穿“一口钟”、虎头鞋、绣花肚兜,挂“长命锁”。满月后产妇方可出房。婴儿周岁时,桌上置书、笔、算盘、胭脂、玩具等物,让其抓取,以测将来业何事,叫“抓周”。外婆家送衣服。此举于新中国成立后仍沿袭,但已简化。
取名字
旧时,婴孩出生请祖父或外公取名为多。有按族内辈分取名;有按兄弟姐妹出生顺序取名,如阿大、阿二、阿三;有以动物取名者,如阿狗、阿毛(猫)、阿牛等,以贱名来祈求易长快大,俗语“阿狗阿毛,生落会跑”;有祈求富贵者,叫阿宝、阿福、来发、来富等;有生女祈求生子传代者,以娣(谐音“弟”)相连取名,叫玲(谐音“领”)娣、姣(谐音“招”)娣、来娣等,反映重男轻女心理。
送人情
亲友交往,素重情谊。婚嫁、丧事、建房、乔迁、生育、做寿坟等大事,均要互送“人情”。礼尚往来,不敢失面子。如需帮忙,应召登门。亲友遭不幸或生病,则携礼探望。探视病人,忌晚间登门。儿童首次上门,要给挂红衣线,称“长命线”,还要给“红纸包”,曰“见面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