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检王刚甫

巡检王刚甫

元至元二十年(1283),东门卫改置东门巡检司,设巡检1员,兵20名,尉司兵75名,驻扎谢家山及官基水门里,并配备战船2艘,泊东门港,以备海上游弋。元至正间,海上兵起,黄岩盗发,省奉庆元路蒙古字学录王刚甫檄摄东门巡检司事。王刚甫是一个九品州县小吏,但自他去世后几百年来,人们为他立庙,称他为王将军。明方孝孺为之撰《象山王府君行状》,宋濂撰《象山王君墓铭》,清董沛撰《石浦王公庙记》,称颂其功德,民国《象山县志》将其事迹列入先贤传。

王刚甫的祖先从福建迁居象山,是象山颇有名望的富室大户。性格潇洒豪爽,敦厚诚朴,崇尚气节。因善经营,家财富裕,但乐善好施,常救济贫乏,扶助困难,同乡亲友多感恩戴德,敬仰之。元朝至正年间,因王刚甫通蒙古文,被荐为庆元路蒙古字学录。

王刚甫摄巡检后,严明军纪,严禁士兵取百姓一针一线,不准向渔民掠取鱼虾,须市价公平买卖,违者严惩。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训练士卒,整饬防务,依山修筑城墙,安置滚石、弓箭手。贼寇几次犯境,俱被击退。与慈溪县令陈文昭、昌国州(今舟山定海)达鲁花赤(县令)高昌帖木儿三方面联合抗贼,三人所守三地安然无恙。

因护卫地方有功,郡官赏识他,遇有地方疑难之事皆委其办理。王做事公正决断,得百姓信任。民间遇有纠纷不去县里,反而到东门求其处理。刚甫一语,百姓即心悦诚服和解。

王刚甫任职六年,保护一方百姓安宁,却招来其他不能防御方国珍而被杀掠骚扰地区的地方官妒忌,又因不肯阿谀奉承枢密院大官而遭嫌。陈文昭、高昌帖木儿被害,王刚甫也被黜职。元至正十五年(1355),庆元、台州、温州三路行省相继被方国珍占领。元廷无奈,三路行省奏请招安方国珍,封其为海盗万户,次年升为都镇抚,又提拔为左丞相,封衢国公。方国珍攻入东门,百姓备受侵略之苦,皆以为王刚甫不撤职,东门就不会受侵遭殃,故民众一直缅怀、歌颂他。

元至正十一年(1351),昌国州招募兰山、秀山民兵抵抗倭寇、海盗。明初,兰山、秀山民兵作乱。洪武初,侵袭象山,掳县丞王茫逃入海中,不久占据象山。王刚甫与友蒋公直商议,若作乱民兵掳去县官,占据县界,被官府围剿诛杀,罪有应得,但当地附和之人,也难免同遭杀戮,不能坐视不救。如先捕杀作乱人献官府,本县人也可得救,免遭牵连。遂散家财招募民兵,率勇士袭击兰山、秀山兵营寨,救出县丞,捕乱兵数十人,命其跪于庭院,并责骂:“尔等侵犯县境,捕押县令,劫掠平民,其罪当死,即予诛杀。”对于当地附和民众,则教育说:“尔等良民,被乱兵威胁作乱,现放下武器,改过自新,重做良民,可保住性命,否则自取灭亡。”附和民众都拜谢散去。王刚甫迎回县丞王茫。此时,朝廷已派剿乱军队至县境,得知兰山、秀山乱兵已被剿灭,局面平定,复回去。府郡奏知朝廷后,奖励白银二十两,县特把剿破乱兵状况画于丹城凤跃山佛寺的墙壁上,闻名浙东。王刚甫平素宽厚待人,乡里子弟失学,他便划出部分田地办学。他借贷给乡里人,从不索取高利。与人交往,平易近人,坦率真诚。晚年受人诬陷,被逮入狱。洪武十二年(1379)正月初三死于狱中,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