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东第一烽堠
东门门头山烽堠,高5米左右,号称“浙东第一烽堠”。明洪武年间,万钟所筑,属石浦卫所。
元朝,倭寇侵扰东部沿海,进行烧杀抢掠。明朝初年,倭寇猖獗。浙江濒临东海,物产丰饶,倭患尤为严重。
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信国公汤和到浙东沿海策划防倭。汤和带领方鸣谦(方国珍之子)考察浙东沿海,商议设立59个卫所,规定每户四丁以上必须一人从军戍守,征集兵员58700余名。洪武十七年(1384),朝廷推行卫所制,卫有军士5600名,所1120名,百户112名。废昌国县(今舟山定海),改为昌国卫。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实行海禁,昌国卫迁至象山天门山(即东门岛),俗称东门卫。汤和在甬台温一带屯兵守卫,防御倭患。洪武二十七年(1394),因东门悬海,交通不便,东门卫迁至后门山。
东门岛设置东门卫,卫设置指挥使司。指挥使司为三品官,下有官员76名,统领兵员4480名。下辖石浦前所、石浦后所、钱仓所、舟山中中、舟山中左5个千户所。卫设有南哨、北哨、游哨3支水兵,有兵员3327名、战船118艘。南哨又有分驻旦门、牛栏基、下湾门、三门、林门5个分哨,有总哨官1员、哨官4员,领兵1238名、战船57艘。北哨有分驻湖头渡、外干门、百亩田、青门4个分哨,有总哨官1员、哨官3员,领兵809名、战船37艘。游哨设总哨官、哨官各1员,领兵730名、战船24艘,驻泊东门港,其中有游哨船10艘,每艘水兵15名,共150名,汛期游弋东至韭山,北至钱仓、爵溪,南至昌国、石浦。东门岛一时成为抗倭指挥中心。
清雍正《宁波府志》载:东门卫指挥万钟任职七年,“治城垣,修战舰,屹然海滨巨镇”。卫城从山脚到山巅相连,巍然耸峙,在象鼻山西侧建造营房,筑旗纛庙,立卫公署,平整演武场。至今,东门人仍称其所在地为营房角。为了各卫所及时发现敌讯,建造烽堠联防,万钟首先在门头山建造烽堠。门头山海拔约60米,门头山烽堠临东海,扼铜瓦门、门头及下湾门水道。然后在官基山嘴建造门头山烽堠呼应台,扼东门港、石浦港、下湾门港及三门湾水运。后来在东门岛高峰谢家山(清时改为炮台,又称大炮台山,今气象站)和南汇铜瓦门嘴等处建造5座烽火台,五台相连,报警呼应。平时由卫派瞭兵看守,汛期增拨兵士。经明清两朝的发展,象山全境遍布烽堠,如石浦大金山、后山、前山、下岙、士湾,昌国镇后门山、崎头、何家、仁义、松岙、赤坎、屏风、公屿、涂茨、杉木洋、青雷、蒲门岭等。
清道光五年(1825),门头烽火台改置东门汛炮台,放置铜大炮。后,呼应台烽火台也改置炮台。民国《象山县志·海防考》标有东门岛二炮台,即为此。清末废圮,现存遗址。新中国成立初期,炮台旧址为解放军某野战部队高炮营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