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间信仰
石浦—富冈如意民间信俗
2008年6月,由象山县上报的“石浦—富冈如意民间信俗”文化项目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992X-85)。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浦—富冈如意民间信俗”有其特别之处,那是海峡两岸石浦人一脉相承的古俗,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印证了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脉相连的事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1949年,中国大陆基本得到解放,但浙江沿海的一些岛屿还处于国民党军队的控制之下。1955年1月,一江山岛解放,盘踞在大陈岛上的国民党部队失去了防守屏障。当年2月,在美国第七舰队护航下,大陈岛上(包含大陈、竹屿、披山、渔山等浙江沿海岛屿)的“国军”和当地居民陆续“撤退”到台湾。
当年,石浦渔山岛上的93户居民共计487人来到了台湾,定居在台东县的富冈新村。村民们难忘故土,就将富冈新村称为“小石浦村”。石浦渔山岛村民迁居台湾时,并没有带走多少家当,但将岛上庙宇内的大大小小神像悉数“请”到了台湾。
如意信俗是石浦妈祖信俗的组成部分,也是石浦渔山岛人特有的传统文化形态。相传如意娘娘原为渔山岛上一位善良、孝顺、勇敢的渔家少女。有一天,如意的父亲出海捕鱼遇难,她得知噩耗后,万分悲痛。第二天,如意就跟船出海,想要寻找父亲的遗体。当渔船行至父亲落海处时,如意悲从心起,奋不顾身跳进大海,瞬时消失在滚滚浪涛之中……船上的渔民见如意跳海,赶忙寻找,但她早已无影无踪。不久后,在如意跳海处浮起一段木头,渔民们就将这段木头雕成一尊如意神像,并供奉在新建的娘娘庙内。
数百年来,如意信俗在偏远的小岛渔山代代相传,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完备的民间信俗系统。第一代小石浦人带着他们的神祇来到台湾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如意信俗也被完整无缺地带过去。可以说,源于大陆石浦渔山岛的如意信俗,如今已在台湾台东的小石浦村开花结果,生机勃勃。每年农历的六月十八、七月初六和正月十四是如意信俗的三大节日,六月十八是池府王爷生日,七月初六是如意娘娘生日,正月十四则是石浦传统的元宵节,石浦人历来在正月十四闹元宵,俗称“十四夜”,也是祭神的重要日子。这三个日子里,小石浦村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就连在外地工作的村人也会回来一起参与活动。
祭祀活动有一套带有神秘色彩的程式,它是祭祀者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也叫“请五将”,是如意信俗中独特的请神仪式。通过这种仪式,神灵“附身”,为大众指点迷津、消灾赐福。“五将”指的是“东、南、西、北、中”五位将军,分别由五面令旗表示。他们是神祇座下的开路先锋,只有通过这五位将军“操练兵马”,才能请出各位神祇。
如意娘娘省亲迎亲仪式也有其特定的祭祀程式:如意娘娘在小石浦村海神庙起程前一天举行“起身祭”;省亲队伍到达石浦家乡目的地时举行“落地祭”;石浦民众祭拜省亲来访的如意娘娘举行“客祭”;如意娘娘回程之日举行“送别祭”;最后如意娘娘返回小石浦村海神庙时则举行“回庙祭”。
海洋捕捞习俗
象山捕捞习俗主要流传于沿海渔区,是当地渔民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反映。据考古证实,先民们在6000多年前已进行捕鱼生产,由海涂慢慢延伸至浅海近海,先用手抓棒打,后使用渔船渔网,数千年来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捕捞习俗。其中有许多现在还被人信仰、遵循和奉行,有的还成了渔区特定的岁时节令(如开洋节),影响深广。
捕捞习俗有:①造船习俗。包括请大木造船师傅、选料、开工、安装船眼、赴水以及在造船整个过程中的各种祭神、择吉等。②生产关系习俗。有租赁制、单位制、合仪制、长元制、借贷制等。③分配习俗。如“过鲜”和“吃倒账”、借贷、分“私脚”、分红等。④船上分工习俗。有老大、多人、出网、出袋、拖下网、拔头片、抛头锚、仪桨等职位。⑤鱼汛和潮期习俗。有春、夏、秋、冬四汛和潮期。⑥鱼货保鲜加工习俗。有充冰、腌渍、淡干、咸干等。⑦祭祀习俗。有拜船龙、开洋节、谢洋节、祭小海、出海祭等。⑧禁忌习俗。含行为习俗、语言习俗和饮食习俗等。⑨饮酒习俗。有喝祭海神酒、庆新船赴水酒、年节酒、新岁酒、扶阳酒等。⑩其他习俗。如遇险和救险、看潮候、测时间、测鱼群等。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上述习俗有的淡化,有的消亡,但祭海、祭神、分工、开洋和谢洋、新船下水、拜船龙、鱼汛、潮期、加工等许多习俗还保留着,个别习俗(如开洋节等)已被赋予现代意义而发扬光大了。
拜船龙
隋唐时期,象山沿海的先民渔猎、农耕兼营。唐代中期,沿海居民由滩涂采捕向沿海捕捞发展,并因此出现了渔船。渔船已有一千年历史,而拜船龙习俗目前在象山沿海的镇、乡仍然普遍流行。
渔民认为每条船都有“船龙”,能够保佑自己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所以必须虔诚祭拜。“拜船龙”旧时都是由各船船主出资买供品,船主或船长祭拜。新中国成立后,最初是用渔船上的伙食费购买祭品,由船老大(船长)来祭拜。现在是由船长或船主祭拜,有时也由船长的妻子上船祭拜。
“拜船龙”的时间一般在出海这天上午的涨潮时分。供品摆放的位置大都固定在过桅杆靠近船头的甲板上,供品有五盘,分别是肉、鱼、蛋、豆腐、面(点心),有的渔船会摆八盘或十二盘(一般在过年时用十二盘),中间摆放肉,两边摆放鱼、蛋,最外面摆放豆腐、面(包子)。过去供品都放在红漆桶盘中,现在则放在船员盛菜的大盆里。如果放八盘的,再加三盘水果或干果,干果一般都用红枣、桂圆、核桃等。过去在供品后面放五个大酒杯,现在则用饭碗代替。酒杯后面放两个烛台,插上大红蜡烛点燃,蜡烛中间放香炉插香。
放妥后,船主或船长点上三炷香,面向船头边拜边口中念念有词,大致意思是希望船龙爷保佑渔船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礼毕,把香插入香炉,拜几拜(有的跪拜),用盛满酒的酒壶在酒杯里倒上酒。酒过三遍,烧上经,把酒洒在船头一周及船头两边的海里。祭毕,收起供品。
夜啼郎招贴
婴儿夜哭不宁,用红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小孩啼哭在娘房,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贴于东门直街十字口、西边路亭(候渡亭)及厕墙,据说可治婴儿夜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