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东门寨

6.东门寨

东门岛雄踞海上,地处大陆之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均为屯兵设防之地。宋宝庆《四明志》载:“东门寨巡检,寨在县南一百里东门山侧,当海道之冲,舟舶多舣于此。嘉定二年(1209),置寨官一员,于定海拨水军六十人更戍之。十四年,臣寮奏寨兵扰民,竟罢。”元至元二十年(1283),改置东门巡检司。元至正间,元蒙古字学录王刚甫摄东门巡检司事,居六载。鄞人董沛《石浦王公庙记》:“象山县石浦有东门寨者,屏陆隙海,为吾郡之要镇。元代设巡检一官,专司其地,而莫著于摄任学录王公”,“公被行省之檄,摄东门巡检,乃与慈溪县尹陈文昭、昌国州(今舟山定海)达鲁花赤高昌帖木儿力抗之”。这里所说的蒙古字学录王公,即王刚甫。王刚甫任职东门巡检司六年,使当时海匪不敢觊觎象山,功绩巨大。明洪武初,昌国卫从舟山移置象山东门岛,为浙东抗倭指挥中心之一。辖舟山中中、中左、石浦前、石浦后、钱仓5个千户所。指挥万钟、把总吴大酣,治城垣,筑烽堠,修战舰,辟演武场,建卫旗纛庙、城隍庙,扎五百良志。此时,东门屹然海滨巨镇,倭寇望而生畏,不敢侵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因悬海不便,卫迁往后山。清时,东门为汛地,置老东门炮台,仍驻五百精良士兵。民国时尚有掩护队一个班,驻扎天后宫。

据考证,东门寨旧址位于里厢谢家山麓。

东门寨的没落,与清朝的海禁制度有关。清乾隆《象山县志》记载:“国朝顺治十八年(1661),遣居民入内地,城毁。康熙二十三年(1684),仍修筑。乾隆二十一年(1756),领帑修整。”海禁制度带来战略要地的变更,东门寨渐渐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