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船

1.渔船

东门岛上住人后,最初在岸边使用竹排进行捕捞,竹排由10余支周径一尺以上毛竹,刨去外部竹青,尾部穿孔,用木棍横贯而成,中部及首部用绳索(铅丝)绞固,首部用火熏弯,略向上翘。竹排靠一根竹竿撑驶。

唐代中期,滩涂采捕向沿岸捕捞发展,出现渔船。初无定型规格。船身一般长4.5—5.5米,称“丈八河条”。后船身一侧加装“玉肋”(船肋),称“单搁河”,两侧皆装称“双搁河”。船体狭小,无“闷头盖”(舱盖)。宋时,增长至8—10米,载重约3.4吨。船头两侧未装饰眼睛,称“瞎眼龙头”。嘉定二年(1209),置东门寨,岛上有“瞎眼龙头”10余艘。明嘉靖年间,象山有渔户114户,其中东门岛约40户,渔船20艘。清康熙后期至雍正年间,东门始造大捕渔船,船头两侧皆装饰“眼睛”。这种船从福建传入东门,后由东门再传入奉化、岱山、普陀。至清乾隆三年(1738),东门有大捕船80余艘,闻名全省。

民国初期,大捕船长5—10米,木质结构,风帆加人力摇橹。1921年,东门岛有渔船130余艘,其中张小网舢板船11艘,中、小对船30艘,大捕船90余艘。1922年8月上旬,东门岛遭风灾,毁渔船18艘。1933年7月下旬,毁大捕船16艘。1941年7月,日本军舰烧大捕船7艘。1948年5月下旬,遭大风,毁大捕船10余艘。几经劫难。

至1949年,东门岛有渔船70余艘,其中舢板船30余艘,中、小对船16艘,大捕船24艘。1956年,木帆船改装机帆船成功,渔船逐步趋大型化、机帆化。1960年有渔船108艘,其中拖虾张网舢板船57艘,中、小对船8艘,大捕渔船39艘,机帆船4艘。1972年有渔船134艘,其中拖虾张网舢板船63艘,中、小对船10艘,大捕船23艘,机帆船38艘。1983年有机帆船196艘,其中120匹马力以上27艘,100匹马力11艘,80匹马力2艘,60匹马力4艘,40匹马力7艘,40匹马力以下小机船145艘。木帆船38艘,其中大捕船2艘,小木船36艘。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钢质渔轮,开拓外海捕捞。1991年有渔船205艘,其中小舢板船22艘,机帆船54艘,小马力钢质船10艘,大马力钢质渔轮119艘。1993年有渔船336艘,其中舢板船10艘,机帆船21艘,小钢质船15艘,大型钢质渔轮290艘。1998年有渔船352艘,其中机帆船7艘,小马力钢质船33艘,大马力钢质渔轮312艘。2017年有渔船268艘,其中小马力钢质渔船48艘,大马力钢质渔轮220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