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其他民俗

4.其他民俗

禁忌习俗

旧时海岛居民禁忌甚多,忌坐地栿(门槛),坐了热天要生疮,又有说船要触礁。

岳父母家宴请“生头女婿”,忌用冰糖甲鱼。

成亲次日回门时,午宴请阿舅坐首席,称“会亲酒”,忌用毛蟹(娘舅谑称毛蟹)。

亲友见婴儿时要说反话,如“介(很)难看”,这样说意为日后会越长越好看。

儿童第一次去外婆家,尤为重视,肩挎“历书”,以示“百无禁忌”,印堂(即前额一穴位)点锅灰,俗称“打灶记”。

除夕扫庭院,要往里扫,忌往外扫,谓之“招财进宝”。

造屋要择吉日破土动工,上梁定在涨潮时刻,栋梁挂红布,曰“披红”。要放炮仗,抛馒头。门口如正对山墙,在门额上应挂一“虎头八卦”以禳祸。

服 饰

旧时囿于贫困,衣着以蔽体御寒为上,式样行直襟、大襟,用料多土布。百余年来,服式迭变,早期小而长,清光绪中期转大且长,清末则小而短,民国初期趋大而短,妇女衣袖、裤管大至盈尺,衣见肘,裤露膝。衣从无领、低领至高领,复去领、翻领。渔民惯穿大襟布衫外罩背心,冬季兴着黑色大棉袄,下身穿笼裤(特大绉裙式裤),夏天赤脚,冬穿蒲鞋。渔民喜用栲胶染衣成酱色,防咸耐穿,妇女腰系褴腰(可保暖、防尘、兜物)。新中国成立后,老年及中年妇女仍穿中式大襟衣,余行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初平布、纱卡,后线卡、的卡、毛衣逐渐增多。“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流行军服、军便服。20世纪70年代,土布淘汰,棉布居次,代之化纤、皮革等高档材质,款式、花色渐趋多样。80年代,西装、夹克、猎装、拉链衫、滑雪衣、连衣裙交替流行,紧身、喇叭、直筒等裤式多次变换。

居 住

移民迁入初期多居草房,采用泥墙或石墙,用茅草盖顶,用旧绳缆压脊,网衣罩顶防风,大部分用毛竹筒作桁条,少数用树串驳建造,顶用草。新中国成立时,岛上草房占八成,楼房极少。20世纪50年代,草屋和瓦屋的比例约三七开。70年代末,平瓦屋约占80%,楼房近20%。80年代末大兴楼房。90年代开始兴造别墅。新中国成立初期用毛竹梁、小竹松棍椽,后改木梁、木椽。20世纪70年代起用水泥构件。80年代起,多砖瓦钢筋混凝土结构。

旧时建房,多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向,动工祭土神,竖屋上梁,梁上挂红布及盛有谷种的麻袋,行祭祀。祭毕择时辰上梁,鸣放鞭炮,寓意“兴旺发达”。是日亲友送馒头等物,主人办“竖屋酒”。新中国成立后,仍有沿用旧习者。贯彻土地管理政策后,房屋的地段和方向按村镇规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