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岛天后宫(妈祖庙、天妃宫)
东门人习惯把妈祖称为“天妃娘娘”或“天后娘娘”,把妈祖庙称为“天妃宫”或“天后宫”。
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门楼为五间,东、西各一间为包檐房,中三间前设门廊,为卷棚顶,均有雕饰,设山门三洞,每洞为两扇大板门。中门额枋上置朱金雕刻“天后宫”匾额,下有四枚门簪,书“天后娘娘”四字。廊柱粗壮,覆盆式柱顶石,高厚古拙。戏台与大殿相对而筑,台高1.95米,下可行人。戏台顶呈穹窿形,由八块弯板拼组而成,中镶圆形铜盆,使戏台上的声音圆润洪亮,绕梁三匝有余音。台前梁上悬挂“今古观”横匾,台前柱子书“一曲戏剧唱醒今古奇观,两副面孔演尽悲欢离合”对联。
大殿五开间。屋柱粗壮,柱顶石形制精巧,凿有花纹。歇山顶,轩廊为卷棚式。其月梁及四架梁均有花卉人物雕刻。明间檐柱刻有凤凰,柱附有牡丹、人物及狮子捧绣花球刻件。造型美观,枋上亦有花鸟、人物雕饰。与石浦城隍庙大殿相仿。殿额枋上悬有民国期间丁希贤、任筱和、王桂林、丁希圣、任筱孚等人敬祝的“灵昭海国”“千秋遗迹”“百世蒙庥”匾额。殿中柱子上书20世纪90年代修复天后宫时补书的对联:“海不扬波,稳渡显拯遐迩。民皆乐业,遍歌母德开源。”大殿中堂塑妈祖娘娘立像,两旁有千里眼、顺风耳像。大殿后墙东、西各有一座石库后山门,以古城墙作围墙。大殿轩廊东侧有月洞门,通往五间面朝南的观音阁及三间东西向的管理用房。有石板天井,南面有围墙,置石库门,旁有小操场,筑有围墙,墙外有天妃宫井。20世纪70年代,观音阁及天妃宫管理用房拆建为民宅。轩廊西侧也有月洞门通厕所及天妃宫园地,现部分土地建为民宅。
大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五开间厢楼与门楼相连,两厢楼上前檐装修大栲“亚”字纹花格木栅栏。北山平顶马头墙,大殿屋面小青瓦。瓦花漏脊高筑,正脊卷尾双龙吻吐水,中镶火焰珠,下塑有“双鱼游海”吉祥图案,寓意丰盛富足,年年有余。脊阴作凤翔牡丹,顶置五段式葫芦宝瓶,垂脊端塑武将像两尊。屋脊前书“风调雨顺”,背书“合境平安”。戏台屋面为筒瓦,平缓而翼角高扬,筑瓦花漏脊,卷尾龙吻,中镶火焰珠,下塑“三顾茅庐”,垂脊塑骑马武将,戗兽危坐,角脊瓦口本为象头,修葺时改为方孔圆钱。天妃宫的建筑反映了一种寄希望于未来,存祈愿于神灵的渔岛民俗,表达了人们对圆满、吉祥、幸福生活的渴望,不失为民间艺术的瑰宝、沿海传统渔文化的一朵奇葩。
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生日)或四月初八,大捕船北上岱山张网捕大黄鱼,均要到此拜妈祖娘娘祈求保佑,演几天几夜庙戏。农历六月二十,大捕船回洋返里,要演谢洋戏、还愿戏。九月九重阳节是妈祖升天成神日,也要演庙戏,热闹非凡。民国十四年(1925),创办区立东门岛初级小学时,天后宫被借作校舍,后为渔民子弟小学校舍,1949年后也作校舍。1986年学校迁出后,由岛上渔船主集资,乡人潘妙青发起募捐,复其原貌。1986年秋,许玉良等人发起集资修复戏台,耗资15万元。如今由妈祖文化凝结起来的精诚相助的道德观、舍己救人的精神仍在东门岛代代相传。
民间对妈祖的崇拜反映了滨海、滨水一带居民在水上交通、捕鱼生产中祈求平安、平等、祥和的东方海洋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