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演武场
2025年10月13日
5.演武场
相传官基为元末明初时官军修造演武场之处。演武场分上地场、下地场两块,上地场800余平方米,下地场3000余平方米。元至正年间,王刚甫檄摄东门巡检司事,身先士卒,与兵同甘共苦,常于官基操练。明洪武初,秀兰山民兵入境,掳县丞。王刚甫招募军士,选乡野之仁严格训练后,众军士勇猛拼杀,袭破敌兵,救县丞归郡。
明初设卫于此,相传把总吴大酣领兵541人,平时在官基操练。后在岛之高峰大炮台上,增辟演武场,面积约500平方米。每日登山操练,严冬酷暑,从不间断。平寇士兵壮志勃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形成一支抗倭劲旅。汛期前往沿海要地设哨巡逻。汛期过后,回驻卫城。
清时,东门为汛地,驻有汛兵五百。民国初,驻扎着一班掩护队。官基山的上地场、下地场仍为驻军操练场。民国十四年(1925)东门岛办学校,这两块场地归学校使用。
1952年,解放军某部高炮营在上地场、下地场建部队营房几十间,并在下地场立有篮球架一副。1956年,部队撤离,下地场被群众占用造房。1969年,东门学校在上地场附设初中班。1974年,学校搬迁至里厢大园,上地场被安排给群众造房子。现上地场、下地场的演武场为住宅区,有居民百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