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节日
春节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俗语有云:“天降财气门开早。”为庆贺春节,黎明前家家户户燃放爆竹(炮仗),谓“开门炮”,以示全年生活红火。20世纪80年代后,初一早晨,艘艘渔船飘扬大红旗。长辈及儿孙均早起,穿新衣裳。庭前檐下除夕即打扫干净,初一当天不扫地,不倒水。有的家中堂前设香案、供果品礼拜,称“供天地”。家家早餐吃红豆汤果,先供灶君菩萨,有的举家食素。早晨,长辈接受儿孙跪拜,给拜岁钱以及糖果、炒花生、炒倭豆、番薯松等食品,俗话说“拜岁拜嘴巴,花生、瓜子自己拿”。夕阳西沉时吃晚餐,早点关门熄灯,寓意财气永留。初二出门向亲友拜岁,近邻好友互访互宴,谓“吃新年饭”。过年期间有舞鱼灯、跑马灯等活动,但东门渔民不舞龙灯,以示对船龙爷的敬意。初一、初二家家户户祭扫祖坟,带上香、蜡烛、纸箔、炮仗,谓“拜坟岁”,以寄托哀思,祈求新年吉祥。
正月十四吃发财羹
东门渔村视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八为元宵节,正月十三为上灯,正月十八为倒灯。旧时岛上各寺庙,如城隍庙、天妃宫、王将军庙、关圣殿、东门庙、药师庵、土地庙、堍头圆峰庙、南汇平水庙等,山门边、大殿内红灯高悬,人声鼎沸。各家门口、堂前亦挂灯,红色灯笼大小不一,形状各有千秋,煞是好看。正月十四夜,吃发财糊剌羹。家家用黄豆、虾皮、咸肉丝、番薯粉做成糊剌,小孩们自带碗筷,走街串巷,挨门挨户吃糊剌羹,说一声:“吃发财羹啦!”主人不分亲疏,每人一瓢。串门越多,吃得越多,人越聪明。讨糊剌的人越多,主人越会发财。夜晚要走四庙,即到城隍庙、天妃宫、王将军庙、关圣殿拜菩萨,保佑捕鱼人平安丰收。
十四夜请背箕姑娘
正月十四晚上,姑娘们玩“请背箕姑娘”。从井里打一桶水放在堂前(中堂),水桶边挂一面铜镜,四个姑娘盘腿坐在地上。每人右手竖一支竹筷,上顶一只圆背箕,背箕上放有烙铁、剪刀、尺和花四样东西。背箕能自行摆动,大家念诵“背箕星,圆滚滚,剪刀、烙铁做媒人。花给你戴,粉给你搭,请你背箕姑娘来看灯。什么灯?四四方方冬鼓灯,两头尖尖橄榄灯,七手八脚稻蟹灯,抲鱼人喜爱是鱼灯……”据说姑娘们如问自己年龄多少,背箕便会敲几声,也可问其他事。
十四夜“扮故事”
正月十四晚上,在直街三角地、东边道头、西边土地庙道头等地,两三人一班,脸上上色,身着奇装异服,立于凳、桌上,曰“扮故事”。“扮故事”者有说有唱,讲岛上新鲜事,说外地新闻,滑稽有趣,常使围观者捧腹大笑。
二月二炒糕头(年糕)
农历二月二,相传为“百花仙子”生日。姑娘、妇女结伴去野外炒年糕聚餐,称吃“天外饭”。这天吃“天外饭”,能使人聪明、漂亮、乖巧。在家之人,中午炒年糕吃,谓之“二月二炒糕头”。
三月三海螺爬上滩
相传,有个皇帝的女儿胃口不开,脸色蜡黄,宫中太医也诊治不好。有大臣奏:东海海岛礁石中有海螺,吃了能增食欲,使肌体白嫩红润。皇上乃下令东海的岛民拾海螺,然后将海螺作为贡品送至皇宫。那天刚巧三月初三,海岛男女老少到海边拾螺,齐声呼喊:“今天三月三,为了皇上囡,海螺快快爬上滩。”
农历三月正值春寒消退,海潮转暖,蛰居海岩缝隙的海螺纷纷出游,沐浴在和煦春光中,是拾螺最佳季节。
每年三月三,东门岛人要到门头嘴、黄泥崩、李氏湾一带海岩边拾螺,甚至有摇舢板到黄沙湾、秤锤礁、缸爿礁、铜山头、檀头山等岛礁去拾的。螺类有辣螺、香螺、珠螺、马蹄螺、芝麻螺等,外形、味道各异。
五月十三兄弟会
农历五月十三旧时为兄弟会,系朋友或结拜弟兄聚会之日,有吃麦糕、馒头和馄饨之习俗。花生、炒豆佐酒,席间猜拳狂饮,至酩酊大醉方才罢休,有“老酒不喝醉,不算好朋友”之说。结拜弟兄们常到官基山上关圣殿、天妃宫或城隍庙等寺庙,跪在庙宇天井下,对着天地、菩萨,各人自报姓名、年岁,发誓结为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
农历六月十九相传为观音成道日。旧时,东门人大多信佛教。是日,东门庙庵大做佛事,善男信女朝拜者不计其数。
七月半会期
农历七月,正值渔民秋休,船进港,网上场,人上岸。众人忙毕思逸,邀亲约友,煮菜备酒,欢聚一堂,祈求吉祥平安,于是形成七月半会期。会前家家忙碌,户户欢腾,远乡近村,左亲右邻,扶老携幼,纷至沓来。岛上人声鼎沸,笑语盈盈。其时正是孟秋季节,疾病颇多,户户做“羹饭”祭祀祖先,祈求保佑。从七月初开始,以七月十五为高潮,城隍庙、天妃宫、王将军庙等处轮番演庙戏。若遇丰年,各高产船出资演戏,俗称船头戏。俗谓“七月半节长长节,做到八月十六息”。旧时七月,常有疫病发生,为求太平无事,故又称七月半为“太平节”。如今,除做“羹饭”祀祖保佑外,村民还要到城隍庙、王将军庙等举行“盂兰盆会”,到东边道头放焰口,烧纸箔。
七月十六放水灯
农历七月十六夜,村民会在东门港岸边放水灯。当日落西山,余晖方尽,港岸边就聚集了密密麻麻的人群。正逢潮初涨,岛民将灯笼底部扎稻草作垫,点燃蜡烛,轻放于海面。夏日傍晚,多西南风。微风吹拂,草垫灯笼悠悠离岸,漂浮远去。烛光在海面晃晃悠悠,若隐若现。人们伫立岸边,默默祈福,超度海上亡魂。如遇风向不宜,则用舢板摇至对面山长礁嘴头施放。
七月三十点地香
相传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王”生日,也有说是开地狱之门的日子。晚间,人们在房前、路边、屋旁到处插香,称“点地香”。是日晚,东门人还要走四庙,到城隍庙、关圣殿、王将军庙、天妃宫插地香,庙宇烛光通红,地香星火点点,煞是好看。有的把香插在大海螺壳上,高高悬起,称“点香球”。
拜船龙爷
旧时,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有时是四月初八),东门岛大捕船扬帆上北洋,到岱山东沙角一带的洋面去抛碇置张网作业。各船长元(船主)要到天后宫祭妈祖,保佑平安丰收。
请菩萨起码五大盘,即猪头(或肉)、蛋、鱼(或鱼胶)、豆腐、面,也有六大盘、八大盘的,供品均放于红漆桶盘中。长元先点燃三支香,拜上三拜,接着船上伙计跪拜。那时天后宫香火袅袅,热闹非凡。农历六月二十二,从岱山北洋返回家乡,各船要谢菩萨,在天后宫、王将军庙、城隍庙做谢洋戏、还愿戏,起码演三天三夜,甚至演十天十夜。全岛男女老少带着椅凳来看戏,庙宇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过去渔民在海上漂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春有迷雾,夏有阵雨,秋有台风,冬有寒流,风云多变,吉凶难卜。渔民对自身的生死祸福无法掌握,因而在困难危急之时,只好求助于船菩萨。
那时,东门岛大捕船的后舱有一个专供菩萨的“圣堂舱”,舱内设有神龛,供着船菩萨神像,当地渔民称其为“船龙爷”,两侧有两个小木头神像,一个称顺风耳,另一个叫千里眼。那时渔民出海捕捞,一张风帆两支橹,全凭船老大观天识潮辨风向,因而渔民极忌天气突变。遇上风暴,渔民只能听天由命,甚至葬身海中。因此渔民们每汛出海时,都要敬祈船菩萨,以求出海能眼观千里远,耳听顺风路,平安归来。
现船上配备卫星导航、雷达、对讲机、“单边带”电台、鱼探仪等先进渔用设备,渔民出海捕捞,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担惊受怕。
渔民开洋、谢洋节
2008年6月,由象山县上报的“渔民开洋、谢洋节”文化项目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979X-72)。渔民开洋、谢洋节,是象山渔民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在长期耕海牧渔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形式。它还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开洋节是渔船出海前,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为感恩渔船平安归来的民俗活动。
开洋、谢洋节作为渔民的精神寄托,主要有娱神、娱人两大内容。它们都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涉及历史、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据《象山东门岛志》记载和东门渔村老渔民奚阿宝(已故)、称乾初(已故)、吴富清、陈祖禄等6位老人回忆,象山渔民的开洋、谢洋节活动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清雍正年间到民国时期是两个节日的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弱。改革开放后,很多渔村在传承基础上有所创新。目前,东门渔村举行该项活动的规模在象山最为盛大。
作为象山渔村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千百年来,开洋、谢洋节都是当地以群众集体的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并且各渔村都有一批传承人。目前,比较盛行渔民开洋节和谢洋节的东门岛有以韩素莲为代表的20余位传承人。
旧时,象山每年捕大黄鱼季节之始,都要在天后宫等庙宇举行开洋祭祀仪式。祭祀时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三之间,必须选在涨潮时分,寓意财源随潮水滚滚而来。各船主祭人须在前一天剃好头,当晚要用糖水净身,第二天穿上干净衣服去庙里祭祀。供品陈列有序:殿前天井东西两侧各置八仙桌1张,分别供猪、羊各一,以敬天地神祇;大殿中堂放八仙桌2张,陈列肉、鱼、蛋、面和豆腐五大盘(也有六大盘乃至八大盘的),盘头供品放在红漆桶盘中,五果、点心可放小盘。吉时一到,红烛高烧,主祭人上香、献爵、跪拜、虔诚祝祷。毕,退立。船上众伙计(船员)跪拜如仪。礼成,请“菩萨”上船,由主祭人手捧红漆大桶盘,置神像(木雕或泥塑神像)于上,也有的在神明前求得令箭(三角小旗)一支,以代神像,插在四角香袋上,两旁列立千里眼、顺风耳神,香烛悉备。出庙时,代舵(二副)撑黑布伞护顶,三肩(舱面负责人)提灯笼前导,众船员持香随后,恭恭敬敬地把菩萨请上渔船,放在船圣堂神龛内,顶礼而退。引路灯笼挂在船头,以驱邪保平安。接着由当地和外请的民间文艺表演队在主要街道上进行踩街游行表演。节目有舞鱼灯、跑马灯、跑车灯、船鼓、抬阁和滑稽表演等。午后开始演戏,日夜连台。戏班从新昌、嵊县(今嵊州市)、天台、临海等地请来,演戏5天至10天不等,号称“出洋戏”。通常演出剧目为《桃园三结义》《薛仁贵征东》《赵子龙长坂坡救主》《杨文广樵山取宝》《穆桂英大战洪州城》《岳飞枪挑小梁王》等。开演前,有一小乐队到村里各庙恭请诸菩萨前来看戏。请菩萨的人,手捧大红桶盘,供清香三炷,把代表各庙菩萨的令箭(三角小红旗)插在四角香袋上。各庙菩萨皆到,放鞭炮三声,得加演一出《八仙过海》《王母娘娘做寿》或《魁星点状元》等。加演戏时,长元(船主)得发红包给表演团队。庙会期间,村民招待亲友,宾朋盈门,人流如潮。庙里拥得水泄不通,村里一片欢乐祥和。三月二十三趁良辰吉日,顺风顺水,渔船出海。船埠上人头攒动,为扬帆出海的亲人祝福送行。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开船号声中,渔船鼓棹扬帆出海。
每年黄鱼汛结束,约农历六月二十至六月二十三,渔船平安归来。这时会举行谢洋活动。活动内容与开洋节差不多,只是少了请神的环节。这些天里,渔村热闹非凡,为感恩大海,感恩神灵,演戏庆丰收、庆平安,号称“谢洋戏”或“还愿戏”。有的在城隍庙,有的在鱼师庙、关帝庙、土地庙,视各村情况而定,但大多数在天妃宫或娘娘庙。演出费用由高产渔船出资。盛时连演七天七夜。
戏台上挂有“神人共乐”横额,庙里张灯结彩,供奉三牲福礼。所请戏班有宁海乱弹班、绍兴高调的笃班,还有嵊县越剧班。第一场好戏开锣,往往加演一出《蟠桃大会》,赏红包。这时,不仅戏班引以为荣,全场观众也皆大欢喜。为争取荣誉,各渔船船主往往选聘优良戏班,以增添喜庆气氛。
一直以来,渔民开洋、谢洋节,在石浦东门岛举办得相当火热,并代代相传。为了提升活动品位,东门岛渔民先后在2003年农历六月二十三和2007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自发组织了“谢洋妈祖赛会”和“妈祖诞辰开洋典礼”。这两次活动在传统开洋、谢洋节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除了传统的祭祀、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和演戏,还新增踩街等节目。开洋时妈祖金身上船后,会沿石浦港绕东门岛巡游一周;谢洋时,妈祖神像沿东门沿港路、石浦渔港路巡游。其间鱼灯、马灯、抬阁、龙灯、船鼓等民间表演队都参加巡游、表演。从此以后,东门岛年年都举行大规模的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并得到省、市新闻媒体的报道和专家学者的肯定。2008年6月,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承载着象山渔民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大量的原始祭祀礼仪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形式,在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中保留下来,并被民俗学专家认为是中国沿海比较有代表性的祭祀遗存。它们不仅对活跃渔村文化生活、繁荣渔文化创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研究中国沿海地区祭祀历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在民俗学、中日文化交流史等方面也有较高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