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动发育

二、运动发育

儿童的运动发育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近年动力运动系统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认为运动的发育和控制是由于许多因素在活动的状态下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对事物的觉醒和认识、神经-肌肉活动、肌肉-骨骼系统的特性、感觉系统、心肺功能和环境等。发育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运动发育受到其他发育因素的影响和竞争抑制,运动发育不是直线发展,而是呈螺旋状进行的。

婴幼儿的运动功能发育是遵循由上到下的规律进行的,就是先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然后再学会跪、站、走、跑、跳。正常儿童翻身为(4.8±1.4)个月,独坐(6.3±1.2)个月,爬(6.7±1.4)个月,独站(8.1±1.6)个月,独走(11.7±1.7)个月。独坐年龄上限为8~10个月,独走为15~18个月。2岁前是儿童运动功能发育逐渐完善的重要时期,尤其是18个月以前,与神经髓鞘发育成熟主要在2岁前完全一致。

运动发育包括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大类,大运动即是头、躯干和上下肢的运动和平衡功能,精细运动即是手的技能。

1.大运动发育

①抬头:新生儿俯卧时尝试抬头1~2秒,2个月垂直位时能抬起头,3个月抬头较稳,4个月抬头很稳;②坐位:4个月时扶手或髋能坐,6个月时候双手向前支撑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③翻身:7个月时能有意识地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然后从俯卧位翻至仰卧位;④爬:3个月时俯卧位能以肘支撑起半身,7个月会匍匐爬,8~9个月可以用双上肢向前爬;⑤站立:6~7个月时候扶着两前臂可以站等很直,9个月扶着栏杆站立,11个月时独自站立片刻;⑥行走:12个月能牵手走,15个月可独走,18个月可以稳步走;⑦跳:24个月时可以双足跳,30个月时会单脚跳;⑧跑:24个月会跑,4~5岁可快跑。

2.精细运动发育

婴儿原始握持反射妨碍手的随意运动,3~4个月握持反射消失后手指可以活动。

3个月:手握拳放松,手开始扒物体或碰桌上或悬挂的物价。

4个月:两个手能到中线位置,常常想抓东西,但是抓不准确,手眼不协调。

5个月:能主动抓物,抓物用手掌尺侧,能握住奶瓶,敲打探索性动作。

6~7个月:用手的桡侧一把抓住物体,出现换手、捏、敲等探索性动作。

7~9个月:用整个拇指及食指掌面抓物。

9~10个月:可用拇、示指拾物,喜欢撕纸。

12~15个月:学会用勺,会乱涂画,能把东西往上面扔。

15个月:能叠2~3块方积木,放小丸进小瓶子。

18个月:能叠3~4块方积木,模仿乱涂,从瓶子内倾倒小丸。

24个月:能叠放6~7块方积木,乱涂圈圈,模仿折纸、会翻书。

30个月:叠10块方积木,模仿搭3块积木的“桥”,模仿画圈圈。

48个月:模仿用5块积木构建“门”,模仿画十字和四方形。

3.反射的发育

与粗大运动有关的反射包括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

(1)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也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的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许多的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离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原始反射往往不精确、泛化,伴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原始反射不断被抑制,取而代之的是获得新的动作和运动技能。

(2)立直反射

立直反射是身体在空间发生未知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育的基础。各种立直反射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立直反射出生后可以见到,但是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脑发育落后或脑损伤患儿的立直反射出现延迟,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残存可严重影响立直反射的建立,进而影响平衡反应的建立。

续表

(3)平衡反射

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出现了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应,又称倾斜反应,当身体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及躯干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的姿势,平衡反应是人站立和行走的重要条件,多在立直反射出现后不久即开始出现和完善,并终生存在。完成平衡反应不仅需要大脑皮层的调节,而且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等综合作用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