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见疾病护理
(一)发热
超高热:超过41℃。
高热:39~41℃。
中度发热:38.1~39℃。
低热:37.3~38℃。
(1)发热的处理 3月龄内的婴儿建议物理降温,尽量不应用退热药,但因高热不退,原则上也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3月龄内的婴儿任何病都要看医生,用药前都要先咨询医生,不建议家属自行用药。3~6月龄内的婴儿,也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因为我国的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说明书只有1岁及以上儿童的剂量。如果你确信自己会计算的话,可以自己计算,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为每次15mg/kg(按体重来计算剂量比按年龄计算更准确)。对于持续高热的孩子来说,可以酌情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来退热(大孩子),有研究表明交替使用两种退热药降温效果比只用一种退热药好些,不同两种药,间隔4小时可口服一次(体温大于38.5℃时),每种药24小时不超过4次。
(2)物理降温方法 建议采用温水擦拭的方式(37℃左右),擦拭孩子额头、颈下和腋窝,每次物理降温至少10分钟,之后会用温湿毛巾擦去皮肤表面液体,可以留取少许液体待皮肤表面蒸发带走热量。
(3)物理降温注意事项 首先避免酒精擦浴,因为酒精容易挥发,带走体表热度少,即退热效果欠佳,并且容易引发孩子吸入性酒精中毒。还有就是较多酒精刺激皮肤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也避免冰水擦浴,一样刺激皮肤,还容易引发寒战不适。部分家长也有应用冰袋进行体表的物理降温,尤其针对有过热性惊厥的孩子头部的降温在应用冰袋物理降温时,注意主要针对头部,包裹好毛巾等隔离物品,避免局部冻伤。退热贴降温作用有限,优点是发热时对于孩子额头有少许舒适感,但安慰作用大,研究表明无明确退热效果,部分患儿甚至有过敏表现,不推荐使用。如果家长因心理作用坚持要用,尽量睡眠时使用,以及勤更换,如果孩子极力抗拒,就不要强迫他使用。热退后,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食物补水:婴幼儿发热时因体温较高散热多,较正常时更多丢失体内水分,且应用退热药下出汗失水原因。所以需要积极补水,大孩子可以直接饮温水,小宝宝可以用专用喂药器(可选用退热药美林等滴管),一滴管一滴管喂(每滴管1~2mL),又能防止呛咳。补充食物:发热后宝宝消化功能弱,应给予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少餐多喂,最好选择流质饮食。尚未添加辅食的婴儿适当多喝奶及水,婴幼儿及年长儿可以喝米粥及少油腻的面汤。有条件可以购买口服补液盐(ORS),尤其针对高热的,以及用药出汗较多的宝宝,可直接冲水或加入流质食物,既可避免孩子高热导致脱水,又能补充散热或出汗丢失的电解质及糖盐。此外,宝宝吃退热药体温降下来几小时后又重新升高,这是正常现象,因为退热药的效果本来就只能维持数小时,使用退热药的目的是暂时让孩子出汗降温感觉舒服些,退热药并不能彻底消灭病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因病制宜的消炎杀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只有等孩子彻底把病原体打败,才会彻底退热。
(4)提醒出现以下表现时,建议到医院急诊就诊。①6个月以下的孩子出现发热(低热也要去医院);②体温大于40℃持续24小时不退;③体温大于38℃三天以上者;④发热同时伴随着频繁呕吐以及腹泻,或因以上异常导致孩子不能进食或进食极少,小婴儿前囟门凹陷等;⑤发热引起的呼吸困难,声嘶及说话困难,金属音样咳嗽(急性喉炎);⑥发热伴随颈部强直;⑦发热伴随抽搐(常见热性惊厥);⑧发热伴有频繁刺激性咳嗽、或出现明显喘息症状者;⑨发热伴随有胸痛,腹痛者,以及其他令家属担心的症状时,就直接就医。
(二)感 冒
(1)什么是感冒 感冒也叫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情况是由病毒引起,有时也由细菌引起。这些微生物感染了呼吸道(鼻窦、耳朵、气管)内壁,使内壁变得肿胀,开始分泌黏液,如清鼻涕、眼泪,进一步咳稀痰,呼吸音变粗等。有时还会引起中耳炎、鼻窦炎。
人体的保护性反射是咳嗽和打喷嚏,把讨厌的黏液赶出体外。大部分宝宝经过几天的咳嗽、打喷嚏和流清鼻涕后,赢得胜利,摆脱感冒了。但有时这些病毒和细菌不甘心投降,人体发动更高级别的战斗,动员白细胞来到战场,袭击藏在黏液中的细菌,这时的副产品就是使黏液变得很稠,并形成“黄色鼻涕”和“稠痰”,让宝宝很不舒服,宝宝甚至开始发烧。这时需要带宝宝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2)如何减少感冒传播 病菌附着在鼻涕、痰的微小的水滴里,通过病人的飞沫形式传播。在感冒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使其蔓延在空气中传给其他人。宝宝是感冒的高危人群,因为他们抵抗力低,且经常用手摸鼻嘴,易用手将病菌传给自己和别的宝宝,所以家人有感冒要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要用手捂着而且避开别人的脸。感冒的宝宝要经常洗手,在流感高发季节要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去。
感冒引起的不适主要是浓稠的黏液堵塞了呼吸道,病菌会在黏液中大量生长。因此,治疗感冒就是要把黏液从呼吸道赶出去。记住治疗感冒的关键原则就是让黏液变稀、流动。
(3)感冒处理的家庭疗法具体方法如下:①清空鼻子:鼻腔滴剂+吸鼻器=呼吸更通畅。鼻腔滴剂是一种特别配方的盐水溶液,将宝宝竖抱,每个鼻孔喷一下,接着让宝宝平躺一分钟,头向后仰,这样盐水就进入鼻孔将黏液稀释,刺激宝宝打喷嚏把黏液送到前端,这时你可以用吸鼻器将黏液吸出来。②稀释黏液:狭窄的呼吸道盖着一层纤毛,上面是一层薄薄的黏液,这层保护系统就像微型的传送带,吸收空气的微尘。干燥的空气会使这个传送带停滞,黏液积成一团,变成病菌的培养液,导致呼吸道肿胀,受阻,很难呼吸。蒸汽有助于清除堵塞的呼吸道,所以生病时要让宝宝多喝水。
(4)宝宝感冒后的饮食护理 感冒所引起的大部分的症状都会使宝宝的食欲及食量降低,所以在饮食制作上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①保持饮食清淡,避免刺激的调味再度刺激已发炎的呼吸道;②补充水分,尤其是发烧时可以帮助降低体温,并补充流汗丧失的水分;③食物的温度则以常温为主,避免太冷或太热,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④喂食方式则可以少量多餐为主;⑤当喉咙肿痛时,可改吃流质或是半流质的食物,以减少固体食物在通过食道时的刺激。
(三)腹 泻
(1)小儿腹泻常见的类别一般有以下五种:①生理性腹泻:有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的稀便,大便次数也多,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随着年龄增长,在添加辅食后腹泻自然消失。有生理性腹泻的小儿,通常在摄取牛奶或鸡蛋等异体蛋白质后,甚至在受到日晒、风吹或衣服的摩擦后,易发生皮肤湿疹、体温升高等现象。②饮食不当:由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无季节性,是由于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养不当造成的。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肠道内发酵而造成腹泻。婴儿进食过多、过少、不定时喂养,或过早进食大量淀粉类和脂肪类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换食物种类,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有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大便呈稀糊状、蛋花汤样或水样,甚至带有黏液。③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婴儿吃奶多,又增加了消化道负担,这些均易诱发腹泻。这种腹泻有明显的气候因素,所以天凉时要注意孩子的保暖和衣服增减,尤其到户外活动要更加注意。天热时要及时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分,同时要有必要的降温措施。如果出现这种腹泻,只要在饮食上稍加调理即可痊愈。④细菌性肠炎或痢疾:是由细菌侵入肠胃道引起的腹泻。轻的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增加,混有脓血;重的可突发高热,面色苍白,抽搐,四肢发冷,脉搏摸不到,甚至昏迷不醒。因为发病很急,肠道的病变还未形成,患儿不但没有腹泻,有时还可能便秘。此时的发热症状和脑膜炎、败血症很难区别。1岁以内的婴儿患菌痢症状往往不典型,表现无热或低热,每天排3~5次水样大便,易误诊为消化不良。⑤病毒性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所致,大多发生在每年的8~11月,9月为发病高峰,又称“秋季腹泻”。常见于6~18个月龄的婴儿。秋季腹泻起病急,体温升高在38~40℃之间,同时有感冒症状,在发病当天就有腹泻。由于大便量多,常像水一样冲出来,因此患儿很快就出现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等脱水症状。患儿有严重口渴感和哭闹不安等现象。
小儿腹泻的治疗一般没有什么特效药。治疗的重点就是给孩子补充液体,即水和电解质。补充液体的方法首选高效又价廉的口服补液盐,它服用起来很方便,价格也不贵,在普通药房都能买到。2岁以下孩子每腹泻一次,服口服补液盐50~100毫升,起到防治脱水的作用。如果孩子对口服补液不耐受,或腹泻程度加重,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的紊乱。切不可乱用抗生素,以防不良后果。
要特别注意的是,小儿腹泻尽可能不要用抗生素,因抗生素可使孩子肠道菌群失调,造成腹泻迁延不愈。如果孩子腹泻3天仍不见好转,或者出现腹泻次数和量的增加、不能正常饮食、频繁呕吐、发热、明显口渴、粪便带血等症状时,就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可危及患儿生命,或者导致病情迁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2)小儿腹泻的预防和护理:①注意卫生清洁:食品应新鲜、清洁,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保持饮用水洁净,孩子及其看护人都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②坚持母乳喂养:尤其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lgA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③注意饮食质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配,不宜过多或过早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初出生至3个月内婴儿母乳不足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以利于吸收。④防止受凉,尤其是腹部受凉:孩子因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特别是腹壁肠道缺乏脂肪“保暖层”,因而容易受较凉空气的刺激而引起肠蠕动增加,导致便次增加和肠道水分吸收减少,大便稀溏,病毒也容易乘虚而入。⑤应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只要孩子不出现频繁呕吐,应鼓励孩子多进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奶类、米汤、粥。⑥调节好饮食:轻者不必禁食,可适当减少哺乳的次数,缩短喂乳的时间,停喝牛奶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饮用淡盐水、米汤、稀藕粉等。病症重的应禁食6~12小时,如禁食一定时间后症状缓解,可逐步恢复饮食。恢复饮食必须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切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