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和语言的异常发育
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育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多种硬塑影响,包括遗传因素、语言学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如果儿童在语言发育过程中遭受生理疾病、心理打击或语言环境的剥夺,就很有可能导致语言发育异常,并进一步形成交流障碍。国外统计,2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发生率约为15%,学龄前儿童语言障碍的发生率为10%~15%,学龄儿童约为6%。章依文等对上海市10个区8545例0~3岁儿童的语言调查结果显示,24~29个月的男女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检出率为16.2%和15.2%,30~35个月时仍分别有8.3%和2.6%的男女儿童符合语言发育迟缓的筛查标准,学龄早期语言障碍发生率约为7%。儿童言语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两大类:语言障碍和言语障碍。
(1)语言障碍指儿童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及规则方面发生的问题,或儿童语言能力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伙伴的水平,通常表现为在词汇、语法和/或叙事方面严重落后于同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儿童语言发育遵循正常儿童的顺序,但比正常速度慢,未达到与其年龄相应的水平,是2岁时最常见的发育性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开始说话年龄晚,语言发育进程缓慢,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若儿童无以上明确原因而出现的语言发育明显延迟现象,则称为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或发育性语言迟缓,临床上分为表达性语言障碍和感受性语言障碍,前者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表达,后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均受限制。
儿童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感受性语言障碍:指儿童理解词义、语义、句法或语用能力落后于同龄人,几乎所有患儿的语言表达都受损,也常见语音发育异常;②表达性语音障碍:指儿童组词组句表达个人想法和观点的能力落后于同龄人,但言语理解力在正常范围内;③语言理解表达混合型障碍:即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均有一定程度的障碍,临床中大部分儿童表现为此型。根据美国2013年发表的第5版《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儿童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为:在不同的语言领域内(听说读写),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皆有长期困难,障碍常包括低词汇量,牵强的组词组句能力,叙事,对话困难;儿童语言能力大幅度,可量化地低于同龄儿童语言水平,并导致儿童无法正常社交、与他人交流、跟上课业或学习知识;障碍初发于儿童发育早期;语言障碍并非由听力或其他感官损伤、神经运动系统障碍或者其他精神类障碍引起。语言障碍还常与其他儿童发育障碍或精神发育疾病,如听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脑瘫、腭裂等伴随产生。
(2)言语障碍是指儿童在口语的产生及运用出现的异常,并引起交际对方的注意,感到不适,甚至所说的话完全不为听话人理解。学龄前儿童言语障碍发生率为10%~15%,学龄儿童为6%。常见的有构音障碍、嗓音障碍及言语流利障碍等。构音障碍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病变或构造异常使发声、发音、共鸣、韵律异常,表现为发声困难、发音不准、咬字不清、声响、音调及速率、节律异常和鼻音过重等言语听觉特征的改变。又分为三类:①运动性构音障碍:指由于参与构音的器官(肺、声带、软腭、舌、下颌、口唇)的肌肉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疾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即言语肌肉麻痹、收缩能力减弱和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②器质性构音障碍:由于构音器官的形态异常导致功能异常而出现构音障碍;③功能性构音障碍:错误构音呈固定状态,但找不到构音障碍的原因,即构音器官无形态、运动功能异常,听力在正常水平,语言发育已达4岁以上水平,即构音已固定化。言语流利障碍时一种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开始讲话时有紧张、挣扎的表现,有声音的延长,词多重复,讲话时充满“a、en”音,嘴、腭周围颤抖,说话过程中暂停次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