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感觉统合训练

四、感觉统合训练

人类大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其皮质脊髓束是熟练运动的主要控制途径,与长期运动发展密切相关,受到损害时可能对运动功能产生长期影响。脑瘫中的运动障碍与皮质脊髓束连接的丧失以及异常运动系统连接有关,特别是皮质脊髓束和脊髓运动回路之间,对大脑进行适当的刺激可以修复异常的皮质脊髓束连接,并恢复正常的运动控制,最佳时间是在1岁以内。另外出生后前几年是大脑发育的迅速时期,新生儿脑重只有370g,4岁时脑重已经基本接近成人。随着脑重的增加,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连接也迅速增加,人类前额叶皮质的突触密度在3岁6个月到10岁时达到峰值,听觉皮质在5个月到3岁6个月时达到峰值,初级视觉皮质在3个月左右达到峰值。对基因表达的分析表明,人类的突触生长和可塑性在前10年持续增强,在儿童晚期和成年早期出现了下降。因此,年龄越小,大脑发育的可塑性越强。另有神经科学证据表明,在运动皮层活动的驱动下,大脑运动系统的发育和完善继续进行。早期积极的运动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不积极使用运动皮层的婴儿可能会失去皮层连接和专用功能。因此,早期发现并利用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及时地予以早期干预、康复和训练,降低高危儿的脑损伤,改善运动发育迟缓,极大程度上减少脑瘫的发病风险。0~3岁是人类大脑发育最迅速以及代偿能力最强的时期,在此时阶段如果未对其进行监测、随访及早期干预,错失良机,可能会对其神经、心理发育留下后遗症,包括脑瘫、发育迟缓、学习困难、言语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认知障碍等,影响后期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识别是提高高危儿生活质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高危儿的感觉统合失调

有的高危儿不存在脑损伤及其他功能障碍,智商也正常,但在后期出现了学习困难、行为问题、运动技能障碍等,出现感觉信息处理功能受损,即感觉统合失调,导致儿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感觉信息的处理与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儿童可不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对应的回应,是不是能有针对性地对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等进行应对,主要和儿童的感觉处理能力是否正常有关。如图1所示,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指大脑从身体各器官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分析、整理、作出决策的过程,是为了整个机体协调的运作。其过程包括两个,其一为感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其二为接收的新信息同之前经验的比较,作出最适合的行为反应。感觉统合是指脑对不同感觉通道输入的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我们的神经系统组织,处理及诠释来自周边环境的感觉消息(即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觉系统所能接收的信息)及来自我们的肌肉关节及内耳前庭接收器的感觉讯息,使个体跟环境顺利互动的神经功能。

图1 感觉统合机制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PD)又称感觉统合障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处理各种感觉时,无法有效使用前庭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产生是影响的反应,因此产生动作表现不佳或感觉调试不良的情况。感觉统合失调主要可以分为三类:①感觉调节障碍。感觉调节障碍有三个亚型:感觉敏感、感觉迟钝、寻求感觉刺激。②感觉辨别障碍。③感觉动作协调障碍:是指动作计划上的障碍。姿势控制障碍:关于姿势动作的指标,包括伸肌的肌肉张力、近端关节稳定、肌肉的力量等。肢体运用障碍:也被称为两侧整合动作顺序障碍,包括身体两侧的协调差,连续动作与快速动作反应差,概念化、组织及执行习惯动作存在困难。感觉统合能力是儿童高效率学习的前提条件,如果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个性化的发展相对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感觉统合失调存在各种各样的类型,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认知活动和行为反应。

(1)前庭觉感觉系统。前庭觉还有一个说法叫平衡觉,前庭觉掌握着身体的平衡系统。前庭觉系统在身体中发育的较早,在孩子胎儿期第九周就开始发育,在怀孕期间缺乏运动,也是有可能造成儿童前庭觉的失调。婴幼儿时期儿童进行的爬行动作、抬头动作、父母的摇抱旋转以及适量有效的运动都能有效的刺激前庭觉的发展。前庭觉感受地心引力对我们的影响,在运动状态下,前庭觉便会发生其效用。前庭觉感知正常不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一旦出现前庭觉失调,感受地心引力不佳,儿童的平衡系统秩序就会打乱,影响儿童的平衡协调能力。晕车的人晕车产生的原因便是前庭觉与视觉的协调失调,视觉已经处于稳定状态,而前庭觉还处于运动状态,由此部分晕车的人在经过长期的乘车,其晕车程度会慢慢下降,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通俗说法。前庭感受器位于内耳,结构独特,包括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人体通过前庭感受器感受运动状态与空间信息,经由神经传导输入中枢神经系统与小脑,由此展开更为广泛的联系,通过与其他感官系统的联系参与人体的多种活动。前庭觉在人体中具有五大主要功能:①统合外界输入的感觉信息;②感受头部在空间的位置;③感受地心引力,并协调肢体与地球引力的作用;④维持肌肉张力,影响姿势及平衡反应的功能;⑤维持身体及情绪的稳定性。前庭平衡功能障碍:前庭觉失调的儿童表现为左右分不清,运动协调能力不好、容易跌倒、动作笨拙、怕高、不喜欢旋转、方向感不好等。

(2)触觉感觉系统。触觉是生物个体感受体表接触刺激后产生的感觉,是触觉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压力作用后产生的。人类个体与多数动物的触觉感受器遍布全身,分布十分广泛,个体触觉感觉系统是接受接触刺激,传导触觉和压觉的感受系统。触觉感受器散布全身,触点大小不同,分布也不规则,一般在人体腹部最多,其次是头部,而小腿及背部分布最少。触觉提供给大脑的信息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所以触觉的功能涵盖范围也特别广,触觉主要有七大功能:①帮助儿童认知完整的身体知觉;②帮助儿童辨认物体形状及特性等;③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肢体动作能力;④帮助形成保护性防御能力;⑤帮助儿童适应环境;⑥辅助视知觉的发展;⑦最初与人沟通的主要途径。儿童出现触觉问题通常有2个极端表现:触觉过度敏感和触觉低度敏感。比如对别人的触摸感到讨厌,害怕洗头或洗澡等正常儿童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就连剪指甲都会表现出反抗的情绪。

(3)本体觉感觉系统。本体觉感觉系统也被称为身体地图或身体形象,其含义是我们大脑中有一张自己身体的地图,不用看我们都能通过感受与控制身体各个部位。这种来自我们身体内部肌肉、关节的感觉,使得我们更加了解肢体与进行运动。本体觉在个体成熟发展过程中最慢,基于前庭觉与触觉发展之后,只有前庭觉与触觉发展正常,本体觉才可能正常。本体觉的发展历程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伴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从简单的吃饭穿衣、学习写字、骑车到高难度的舞蹈体操等都是本体觉发展作用的结果。本体感觉失调的孩子会表现出动作不协调、走路东倒西歪、力量速度控制比较弱、写字把握不了轻重力度、害怕旋转、跳动等,怕黑也有很大程度上是本体感觉失调导致的。

(4)视知觉感觉系统。视知觉感觉系统是人体的基本感觉系统之一,视知觉通过眼睛收集各种颜色、明暗、大小、形状等外界信息,通过与其他感觉系统进行合作,让我们可以了解距离、层次、方位、比例等关系。通过大脑神经运作,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基础之上能够进行追踪、聚焦、记忆、泛视、变焦、立体与平面相互转换等能力。如果视觉系统发展不完全,严重程度则会导致学习障碍。视觉失调会影响儿童的阅读,在阅读时容易跳字或串行;写作业时字迹潦草错别字多,观察不出图形之间细微差别,注意力不集中等。

(5)听知觉系统。听觉是人类进行社会生活沟通的必要交流感官,通过听觉感知能够使得我们对周围环境产生安全感与参与感。听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与视觉一样重要,个体通过听觉感知进行生活交流,而对于儿童来说,听知觉更是儿童的重要学习能力,良好的听知觉系统能够让儿童对于环境有更加清晰与立体的认识。通过各国医学家对听觉的研究,已经初步阐明耳传导声波并感知声音信息的生理过程,并针对听知觉失调诞生了听觉感觉统合训练。听觉障碍表现为:在与他人交流时,不能专心听别人讲话,语言表达能力差,经常答非所问,有时还会自言自语甚至不能自控地大喊大叫,因掌握词汇量少,说话“卡壳”,含糊不清,不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感觉统合能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随着年龄的成长感觉统合能力不断发展成熟,并伴随个体终生,无时无刻人们不在运用着感觉统合。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①0~3岁,初级感觉统合阶段

初级感觉统合阶段是个体身体器官不断发育成熟的时期,伴随着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专用感觉统合系统输入输出通道形成,这是感觉统合能力的奠基时期。0~3岁的儿童,身体发育速度非常快,身高、体重突飞猛涨,在四肢肢体控制上也表现出初步的成熟,控制能力初步形成。这一阶段是感觉统合的基础训练阶段,也是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时期。因此,早期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十分关键。

②3~6岁,中级感觉统合阶段

学龄前时期是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中级阶段,相比0~3岁时期来说,3~6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已经初形规模。随着儿童的不断学习,专用神经通路随感觉统合而增多,大脑与小脑的联系更加密切。与0~3岁相比,儿童能通过感觉统合获取信息,并自主产生交流反馈,这些交流反馈经整合后演变成经验、记忆等。儿童对于自身行为的控制力逐渐加强,并可以根据目的而展开运动。3~6岁中级感觉统合阶段是非常关键与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承上启下,是感觉统合训练的最佳阶段。

③6~12岁,高级感觉统合阶段

经过前面两阶段的发展,6~12岁儿童处于高级感觉统合阶段。相对于前面两阶段来说,这阶段的儿童,其心理与行为反应已较为复杂,对于自身的整合能力更加出色。这一阶段个体的感觉统合应用主要表现在对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情绪与行为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能够运用感觉统合充分进行学习,记忆力与思维能力形成。6~10岁的儿童其左右半脑的功能出现单侧化,左右脑的功能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④12岁左右,感觉统合的成熟阶段

12岁左右的儿童,处于感觉统合的成熟阶段,感觉统合能力与学习能力不断发展,进入这一阶段后,个体感觉统合能力仍会不断发展,并伴随个体一生。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整合复杂的感觉信息,并且能够进行分类处理,与以往经验挂钩。

中级感觉统合(3~6岁)为感觉统合训练的黄金时期。从单纯的感觉发展到脑干的初级整合,表现为身体运动协调、手眼运动协调、能保持良好的平衡等。开始有意识的注意和记忆,各种感觉信息刺激大脑。如果孩子在6岁之前感觉统合失调没有得到修复,到高级阶段影响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未定,对空间定向能力、学习及情绪控制等极为不利。感觉信息处理失调的儿童,机体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无法有效整合,也做不出最为有效的反应,从而表现出和正常儿童在行为、情绪、学习上的问题。

感觉统合理论认为,在新生儿期就可以给予宝宝视、听、痛、温、触、前庭、本体等多种感觉刺激,多种感觉持续输入与肌张力、身体平衡及情绪调整息息相关,可以为儿童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系统。感觉信息统合功能对于儿童发展的认知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实感觉统合在胎儿期就已经开始,出生后不断发展、成熟。有研究表明,在儿童生命早期,对高危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智能发育,对后期不良行为也具有防治作用。

(二)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

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而产生的训练方法,感觉统合训练的本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结合运动与训练产品来丰富儿童的感觉刺激,使得儿童接受刺激时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反应,促进大脑神经功能系统的整合能力,预防或纠正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基于以下理论体系,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①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神经系统通过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时给出一定的信息,再反馈给大脑,不断地刺激大脑,使神经系统得到强化和发展;②神经系统具有阶段性。人体的神经系统从婴儿时期开始从低级到高级发展;③个体发育的连续性。个体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通过了解个体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找到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辅佐练习和干预达到正常发展神经系统的效果;④个体适应性行为。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从易学到难学,由简单到复杂的,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自身不断地和外界环境适应达到自我提升和勇于挑战的目的;⑤内驱力。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在行为上不够自信,来源于对自身以及外界环境没有熟悉,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就很难进行自我的实现,缺乏内在动力。因此,在训练的过程当中需要强化感觉的输入和大脑的整合,提高儿童的自我认知,从而增强自信心,获得更高的内驱力。

感觉统合训练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面性:包括速度的快慢,头与地面对垂直与平行,坐、站、躺、卧等姿势,各个方位和旋转的刺激方向,及时间的长短,都可以做变化以增加多种感觉刺激的输入,若能搭配动态与静态的活动更加。

②重复性:同样的活动重复操作让孩童获得充分的经验。

③多元性:一种项目可以变化一些方式或联合其他的器材是整个的感觉刺激输入管道增多。

④自然性:布置丰富的环境以帮助孩童自然而然的投入活动。

⑤差异性:在做感觉统合训练是要注意到孩童的个别差异性,因为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刺激输入会有不同的感受性。

⑥趣味性:感觉统合训练要有一定的趣味才能吸引儿童进行训练。

⑦自主性:在感觉统合训练时,儿童要自主的完成训练。

⑧挑战性:随着儿童能力的慢慢增强要增加项目的难度。

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难度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遵循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原则,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不能高估,也不要低估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高估使孩子产生较强的挫折感,不合作,使训练无法进行下去,更谈不上什么训练效果;低估则无法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系统性、游戏性、参与性等是感觉统合训练实践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对于高危儿来说感觉统合训练当然越早越好,感觉统合训练是一个系统性、周期相对较长的干预活动,需要长期坚持,而且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需要训练足够的强度、多领域的训练,否则难以取得满意的成效。

(三)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

1.儿童前庭觉功能训练

前庭觉的发展与个体平衡能力有着密切联系,前庭功能的好与坏,会直接导致个体对于身体操作的稳定性。前庭觉训练原理是通过训练使儿童身体处于一种“失衡状态”,通过身体的失衡刺激前庭觉的感知运作,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使儿童做出不断协调感觉的能力,达到训练的目的。经过主动的适应性训练,前庭觉功能变得稳定,儿童肢体平衡能力得到完善。在进行前庭觉平衡产品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的刺激形式,一般来说,前庭觉训练中的训练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1)旋转训练

旋转训练是指旋转或者转圈的活动,通过让儿童围绕着一个相对固定轴进行转动,制造失衡状态提供给儿童适度的前庭刺激。代表:旋转陀螺。

旋转陀螺是一种空心半圆形的前庭训练器材,由于其外形本身的不平衡感,儿童坐在陀螺中借助身体姿势的调整和父母的外力使得陀螺360°旋转,带给孩子适度的前庭感觉刺激,让孩子自然从游戏的情境中发展平衡能力,进而开发大脑的神经活化与稳定,如图1、2所示。

图1、2 旋转陀螺

(2)摇摆

摇摆是指身体以某一固定点支撑进行左右或前后摇摆,儿童通过手扶产品或双手伸展的姿势保持平衡,在摇摆过程中完成对前庭觉的反复刺激。代表:各类平衡翘板。产品底部多数为弧形,具有不平衡外形,而产品表面相对平整。儿童站在产品上需要努力保持平衡,通过这种不稳定的平衡体系促使儿童不断进行身体调整,从而产生对前庭觉的反复刺激,并带动肢体协作,如图3~4所示。

图3~4 平衡板

(3)弹跳

弹跳主要是通过儿童控制个体的四肢进行跳起、下落的运动,通过利用产品本身的材料弹性进行上下跳跃,在锻炼四肢的同时强化视觉的稳定性,矫治重力不稳和运动企划不足,起到锻炼肌肉发育和培养儿童身体与大脑的统合发展。代表:蹦床与羊角球,如图5~6所示。

图5~6 羊角球

(4)训练内容

①快乐秋千:秋千种类繁多,包括平板秋千、方形围板秋千、吊揽等,吊揽又包括俯卧滚筒、网兜吊缆和圆筒帽吊缆,各有其特色。儿童可以坐、俯卧、仰卧或者站立在秋千上,进行前后、左右和旋转摆动。

②舞动治疗球:儿童仰卧、俯卧或者坐在治疗球上,然后前后或者左右滚动治疗球,在治疗师帮助下,在大治疗球上进行跳跃,坐在小治疗球上保持平衡等。结合具体训练目的和儿童需求选择治疗球的形状(包括圆形球、椭圆形球和花生球等)、大小和是否带刺。

③奇怪独角椅:坐在独角椅上让儿童保持平衡,可以根据独角椅接触面的松软程度增减难度。

④兔子跳跳:儿童坐在羊角球上原地跳跃或是跳跃行走,或是在蹦蹦床上跳跃。

⑤我是翻滚小能手:儿童在软垫上进行侧翻滚、前滚翻或者是后滚翻。

⑥走在小路上:儿童沿着线行走,或者是在平衡台上行走,可根据线的曲折程度和粗细、平衡台的高低和宽度、行走的方式增减难度。

⑦绳来了:儿童可进行自我跳绳、治疗师摇绳儿童跳、跳过指定高度的绳子等。

⑧飞下滑梯:儿童可以面向滑行方向或者背向滑行方向滑滑梯,也可以坐在滑车上面向滑行方向、背向滑行方向或者是趴在滑车上面向滑行方向滑行。

2.儿童触觉功能训练

触觉功能是当我们的皮肤接触或承受某种物体的压力时所获得的经验感受,身体不同部位对于触觉的反应程度也表现出差异,手与脚是人们对于触觉反应最为敏感的部位,良好的触觉发展有助于增加情绪稳定度,容易专注、平静。触觉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包括:辨别能力训练、敏锐度训练及触觉记忆力训练,主要针对儿童触觉防御过强与防御不足,通过采用带有不同肌理的产品触摸儿童皮肤,使触觉神经活化。主要触觉训练内容与器械如表2-3所示。

表2-3

训练内容:

①压一压:儿童仰卧或者俯卧在垫子上,用治疗球在孩子身上滚动,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选择是否带刺,按压的力度。

②刷擦:使用不同质地的刷子、布或者其他刺激物对儿童的头部及四肢进行刺激。

③海底世界:儿童将自己身体没入球池里面,接受海洋球的挤压。

3.儿童本体觉功能训练

本体觉功能是运用整合来自个体肌肉、骨骼、关节等的较为深层的感觉,通过运用与整合深层感觉来提高个体的综合运动能力。因本体觉的感受器分布于个体的关节与肌肉部位,所以本体觉的训练需要带动全身,因此常常结合不同的感官运动进行训练,本体觉的训练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单一动作循环训练

单一动作循环训练的方法,是指儿童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引导下重复进行单一训练动作,往往这类动作较为简单,是训练的基础。

(2)多动作连贯训练

多动作连贯训练方法是指儿童以特定的顺序完成全部动作,这种方法往往有进阶的训练内容,有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儿童通过一定的顺序完成连贯训练,达到动作间的完美衔接起到训练的效果。

图7 “88”轨道

(3)整合训练

由于本体觉训练的特殊性,在训练过程中会带动其他感官的参与,通过整合其他感觉训练达到多感官整合训练的效果。代表:“88”轨道,如图7所示。

(4)训练内容

①和我这样做:与儿童面对面,治疗师做动作,儿童模仿,根据儿童的能力遵循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从对称动作到非对称动作,从一个动作到多个动作的原则。

②抛接小能手:儿童可将物品抛进篮子里面或与治疗师进行抛接物游戏,物品的质地、大小、轻重可综合儿童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也可以在同一游戏中抛接不同质地、大小、轻重的物品。

③拍球:儿童进行拍球游戏,球的大小、质地、拍接方式,是否需要治疗师帮助和帮助的程度结合儿童情况,最好设计成治疗师和儿童互动的形式。

④蜘蛛人:儿童在治疗师的保护下攀爬梯子(软梯或硬梯)。

⑤翻滚的陀螺:儿童躺在陀螺里面利用自己的力量将陀螺转动起来,治疗师可以在旁边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⑥趴地推球:儿童趴在地上,球摆放在面前,离墙壁约30~50厘米,双脚并拢,手臂抬起,肘关节不撑地,双手对墙连续推球。

⑦插棍(提供前庭觉刺激,本体觉刺激,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及精细动作能力)的主要活动方式:将网缆固定,垂直下来离地20厘米。儿童俯卧在网缆中,头部抬高目视前方,指导者协助前后摆动,让儿童在摆动过程中双手按顺序插棍,插棍离网缆距离视儿童个体情况而定。

⑧蹦床抛球:儿童在蹦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时小腿后屈,脚后跟踢至臀部,同时训练师抛给儿童球,接住后往远处抛球。

4.儿童视觉功能训练

视觉是人类个体成熟最晚、发展最慢的一种感觉,当人类还在婴幼儿时期,便对自然界中的光与色产生了感知,视觉训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儿童敏锐的色彩感觉。儿童的视觉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觉发展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学习积累方面,通过阅读观看来辨别图片的色彩差异,因而对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视觉训练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如图8所示,视觉统合训练色卡,引导儿童进行视觉色彩辨认及视觉注意力训练。

图8 视觉卡片

5.儿童听觉功能训练

听觉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不亚于视觉,同样也是个体进行交流的感官。儿童听觉能力失调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因,一般指对听觉失调儿童进行分辨力、记忆力、注意力以及听说结合训练,这是听觉失调训练的主要内容。在分辨力训练上,通过让儿童辨别声音信息的高低、音色、声源位置;在记忆力训练上,听记不同动物的声音,并进行图片比对;在听觉注意力上,通过节奏引导儿童进行特定的肢体动作,如拍手、踏步等。儿童的听觉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听觉发展主要是听到声音时做出反应。而一岁到三岁期间,儿童的音辨能力得到发展,能够听出声音中的不同层次与内容。从三岁开始,儿童会对音源进行探索,了解音源传递的含义,会自发产生与声音的互动性。听觉训练玩教具产品较为丰富,从传统的国粹拨浪鼓、沙锤到现在的各式乐器,给儿童提供玩耍乐趣的同时也带动其成长发展。代表:拨浪鼓、奥尔夫音乐教具,如图9、10所示

图9 拨浪鼓

图10 奥尔夫音乐教具

(四)不同阶段儿童的感觉统合发展特点及训练对策举例

1.0~3月龄的感觉统合发展

在此阶段,婴儿发展更多需要的是能够自我调节,适应新环境,新的作息规律,情绪比较稳定,昼夜区分越来越明显,而且这阶段宝宝对人脸越来越有兴趣。对此需要通过感觉统合的一些活动来促进婴儿脑部发展。

基本训练对策举例:

(1)触觉刺激:婴儿抚触,触觉球、触觉刷等可以对宝宝肢体进行触觉训练,同时给婴儿手部抓不同材质的物体,强化婴儿的触觉感知能力,对宝宝的情绪和社交有很大帮助。

(2)听觉刺激:对于听觉器官无异常,听反应能力比较差的婴儿可以在婴儿清醒、安静的时候,给予播放不同节律的音乐,多与宝宝说话交流,唱歌或者利用有声音的玩具在婴儿左右两侧,让其感知到不同声音的存在,加强听觉对声音刺激的反应。

(3)视觉刺激:在婴儿仰卧位或者俯卧位,给予一些图案对比度明显的黑白卡片或亮度适宜的玩具,刚开始距离婴儿眼睛20厘米处左右缓慢移动,进行视觉追踪训练,可以促进婴儿视网膜和视神经发育,使婴儿视觉追踪范围逐渐扩大。随着婴儿的视觉能力的增强,逐步增加追视物品的距离,同时加快追视移动的速度。这个阶段的婴儿,还很喜欢注视人脸,妈妈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宝宝来注视,追视。

(4)本体觉刺激:可以通过被动或主动运动,有利于促进患儿关节挤压或肌肉收缩,有效改善其自身运动觉,强化患儿各体位间的转换,合理指导其俯卧或仰卧于倾斜板,从而显著提高患儿位置变化的感知能力,提供本体感觉的刺激。

(5)前庭觉刺激:可以利用毛巾、秋千、陀螺、大笼球、手摇旋转盘让患儿仰卧位或者俯卧位,前后、左右或者旋转摇晃小儿(图11)。

图11 手转旋转盘和秋千的前庭觉训练

也可以通过举高高,“飞机飞”,横抱到竖抱的方式,都可以刺激小儿的前庭感受器,促进小儿的发育。但是需注意的是,在做这些前庭刺激活动的时候,要把握好动作的节奏和速度,速度太快太猛烈的动作不适合宝宝的大脑发育。给予适当的前庭刺激不仅能够使婴儿的清醒时间变长,并且对声音有所反应。古今中外常用的摇篮式拥抱婴儿哄娃方式,其实就是通过前庭刺激让婴儿情绪得以稳定的方式之一,这就是前庭系统稳定神经的作用。

2.3~6月龄的感觉统合发展

此阶段,我们发现,婴儿可以在俯卧位下抬头挺胸,这其中就是前庭觉地心引力促进的结果。慢慢地,婴儿的身体知觉发展,他们仰卧位时往往喜欢玩自己双脚,吃自己的手指。因此,需要进一步感觉统合的一些活动促进发展。

图12 俯卧位下的大笼球触觉刺激

基本训练对策举例:

(1)触觉训练:与0~3月基本动作一致,还可以在俯卧位下用大笼球按压、滚动,带给婴儿触觉刺激(图12)。

(2)听觉训练:这个阶段要增加有意识地呼唤宝宝的名字,或者让宝宝听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电话声、汽车声、动物叫声等),强化宝宝对声音的辨别反应能力。

(3)视知觉训练:除了俯卧位和仰卧位的追视训练外,这个阶段我们还可以将其竖抱起来,让宝宝看看周围的视野,同时慢慢增加色彩鲜艳的卡片或者玩具让其追视,有助于视觉的进一步发育。

(4)前庭觉训练:这个阶段除了在俯卧或者仰卧位在大笼球,秋千等上面训练,还可以适当增加在大笼球或者平衡板坐位上的前、后、左、右摇晃,还可以在妈妈腿上玩滑滑梯的感统游戏活动,多提供让宝宝主动翻身的机会,这些都可以带给宝宝丰富的前庭刺激。

3.6~12月龄的感觉统合发展

此阶段重点发展为移行,孩子开始移动自己的身体,移动自己的身体需要维持平衡,维持平衡需要本体觉,前庭觉和视觉三者共同协作。

基本训练对策举例:

图13 钻爬、翻滚阳光隧道与滚筒的前庭、本体觉刺激活动

爬行对宝宝大脑前庭平衡觉的发展促进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爬行阶段的孩子不仅可以促进四肢的协调活动,还能够对大脑发出的各类指令做出适应性的反应,促进智能的发展。所以到爬行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可以让孩子在阳光隧道、滚筒里钻爬、翻滚,不仅可以调节前庭感觉系统,进一步促进本体觉、前庭平衡觉的发展,增强肢体的协调性,还可以增强肌肤的接触刺激(图13)。也可以让宝宝荡秋千,可选择坐位或站立位,这主要取决于宝宝的能力;还可以坐滚筒或者坐、站平衡板,这是通过重心的改变,让宝宝通过前庭觉刺激和本体觉刺激做出平衡反应,而不使自己坠落下来。这些活动的训练也是为下一步站立做准备。

4.1~2岁的感觉统合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已经可以完成独走,慢慢地喜欢快走、走斜坡,爬高上下,这与前庭觉与运动觉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这阶段由于孩子触觉区辨能力和视知觉的发展,逐步有了大小、形状的概念,这阶段应该多提供感统活动给予孩子探索的机会,可以同时配合一些不同材质及玩具。

基本训练对策举例:可以站在平衡板上,轻轻左右摇晃平衡板,使患儿重新找到平衡点维持平衡,如果想要增加难度,还可以在平衡板上站起——再蹲下完成套圈或者插蘑菇钉游戏(图14);也可以站在直线秋千上前后左右摇晃,圆桶吊缆秋千上旋转(图15),给予丰富的前庭刺激;还可以让患儿行走平衡木道,不仅可以提供前庭平衡觉的刺激,同时也有丰富的触觉体验。提供上、下倾斜15°的小斜坡,可以训练到重心、平衡、膝盖以及小腿肌肉的控制能力,还可以俯卧在大笼球上抓东西或套圈。

图14 在平衡板上的感统活动

图15 吊缆上前庭刺激活动

5.2~3岁的感觉统合发展

由于前庭神经与本体觉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跑、跳、滚接球的感统游戏活动,随着听知觉的发展,孩子语言进一步发展,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语调和词汇。喜欢自己喝水、吃饭等需要手眼协调的活动,这都是与视知觉的发展息息相关。所有这个阶段需要通过设计一些感统活动来加强孩子的运动平衡协调能力,肌肉力量和手眼协调能力。

基本训练对策举例:

(1)为锻炼孩子的触觉、前庭平衡觉和身体的协调性,可以让孩子运球走平衡木和过河石(图16)。

图16 触觉、前庭觉的感统活动

(2)可以在圆形弹跳床上跳跃起,并接触悬挂着的物体,刚开始时可以把物体挂的稍微低一些,让孩子容易触到,等孩子可以完成后在增加高度难度,鼓励孩子完成,难易程度可根据孩子情况自行调整。

(3)可以让小孩运沙袋或者其他玩具走“S”型的平衡木,到终点时扔进1米距离左右的箱子里,可以锻炼孩子的肢体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及空间概念。

图17 平衡脚踏车的感统活动

(4)脚踩平衡脚踏车,先向前进,再后退,输入本体感觉、前庭感觉,可以促进全身肌肉协调发展,锻炼儿童对身体的控制、协调能力及专注力(图17)。

(5)行走晃动平衡木,可以配合拼图游戏一起完成。

(6)为促进儿童本体觉、视觉、触觉,可以通过趴地推球的活动,提升手、眼协调性及专注力。

(五)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与家庭

目前感觉统合训练的环境主要以专业康复治疗机构和学校为主,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时间、内容、方式较为局限。家庭环境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给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提供了土壤,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初期,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对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进行感统训练时,也需要父母的陪伴,因此家庭环境也影响着感觉统合训练的方向。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成长接触的第一社会环境就是家庭环境,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某种必然联系,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家庭教育,是父母给孩子最棒的礼物。儿童的成长大环境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都给予儿童不一样的角色。家庭环境是个体的原生环境,是儿童进入社会前的生长土壤,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影响。首先,家庭教育与环境是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一大重要因素,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不仅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也影响着儿童三观的形成。其次,家庭环境中父母所表现的行为与想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种父母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教养方式会影响着孩子的情绪与情感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会长期对孩子产生伴随性影响作用。因此,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与家庭环境联系起来,通过父母的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

(六)注意事项

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①避免潜在危险,确保儿童安全;②至少提供前庭觉、本体觉、触觉中的两种;③帮助儿童保持自我调节和警觉状态;④让儿童参与到感觉运动中,提供姿势控制、眼球运动、口部挑战、保护性动作顺序中至少一种;⑤儿童运用能力和行为组织能力(概念化、计划新的运动任务、在时间和空间中管理自己的行为)受到挑战;⑥活动内容和儿童合作选择;⑦应该制定一个刚好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儿童经过努力才能完成,在儿童表现出成就感时应该建议或者支持儿童进行更高难度的挑战;⑧确保活动成功,必要时可以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⑨激发儿童的内在动力,创造一个让儿童以玩乐的形式融进治疗中的环境;⑩与儿童之间建立治疗联盟,与儿童关系融洽为目标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