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认知发育
认知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做出的反应,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认知功能的发育就是人的信息不断加工、改进的过程。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以及智力等组分。认知的特点:
(1)多维性:多维性是指对同一个人或事物,不同的人因为自身经验和经历不同易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理解。对事物认知的形成应该考虑其多维性。
(2)相对性:许多事物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如动物有雌雄之分,事物有好坏之分,时间有昼夜之分等。人们常常会因为某事而出现“大喜大悲”的情感表现,其实质可能只是认识到事物的一方面,并未认知到事物的相对性。
(3)联想性:人类的认知活动并不仅仅是感知觉的活动,而是与人的经验、理解能力等有关,其中包含了个体的想象和思维成分,并且渗入了情感的因素。
(4)发展性:由于认知活动与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程度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相关,因此人的认知功能有其历史性或发展性的特点。因此,认知活动与一个人的知识发展水平有关,即认知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5)先占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知过程经常会发生先入为主的现象,或以第一印象来判断和解决问题,这便是认知的先占性。一般来说,认知的先占性与个体的既往经历和个性特征有关,个性敏感、拘谨、内向的人易产生认知上的先占性。
(6)整合性:所谓整合,就是个体最终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知或认识,往往是综合了有关感知、记忆、思维、理解、判断等心理过程之后获得的。一般来说,正常成人因为认知整合性的特点会经常自我修正一些认知错误和偏见,学会自我调节。
1.感知觉的发育
感觉是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入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知觉是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人对客观物体的多种感觉的综合,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身体状态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时间知觉就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空间知觉是对事物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运动知觉即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社会知觉是人对客体的认识和认知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对他人或对群体的知觉。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取得信息的能力,其发育对其他功能区的发育可起重要促进作用。
(1)视感知发育
①发育过程:新生儿对强光有瞬目动作,其视觉在15~20cm处最清晰,安静清醒状态下可短暂注视物体。新生儿期后视感知发育迅速,1个月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头可随物体水平移动90°;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可随物体水平转动180°;6~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8~9个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时已能区分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与横线;4岁时能临摹几何图形;5岁时已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10岁时能正确判断距离与速度,能接住从远处掷来的球。
②发育阶段:视觉的发育过程包括视觉定位、注视、追视、视线转移等阶段。a.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出生~2个月);b.物体辨别阶段(3~6个月);c.精细辨别物体阶段(7个月后)。
(2)听感知发育:听力与儿童智能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有关。出生时听力差;生后3~7日听觉灵敏度明显提高;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7~9个月时能迅速看声源;12个月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随年龄增长声音辨别能力逐渐提高,如18个月能区别犬吠声与汽车喇叭声;2岁时能区分揉纸声与流水声;3岁时能区别“咿”与“啊”等语音;4岁时听觉发育已经完善。
(3)味觉和嗅觉发育
①味觉发育: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对甜与酸等不同味道可产生不同的反应;4~5个月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是味觉发育的关键时期。
②嗅觉发育:出生时嗅觉中枢与神经末梢已发育成熟,闻到乳味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时能区别喜欢与不喜欢的气味;7~8个月嗅觉发育已很灵敏;第二年能识别各种气味。
(4)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的触觉高度灵敏,特别敏感的部位是嘴唇、手掌、脚掌、眼睑等处,而前臂、大腿、躯干则相对比较迟钝。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钝,痛刺激后出现泛化反应;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新生儿对温度的感受性比较敏锐,尤其对冷刺激比热刺激更能引起明显的反应。2~3岁时能通过接触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5~6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两个物体。
2.注意的发育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认知过程的开始,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新生儿已有无意注意,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出生第一月内,强烈的刺激可引起注意;3个月出现条件反射;5~6个月出现无意注意;1岁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3岁以后开始发展有意注意;5~6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注意力。
3.记忆的发育
记忆是在头脑中对于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检索、提取过程。记忆主要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运动性记忆、情绪性记忆、形象性记忆和言语性记忆4种类型,在个体发生上它们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出现。运动性记忆出现最早,约在生后第一个月,其次是情绪性记忆,开始于前6个月或更早些,形象性记忆出现稍早于言语性记忆,显著迟于运动性记忆和情绪性记忆,言语性记忆出现在生后第二年。婴幼儿的再认能力也逐步开始发育。
4.想象的发育
想象是人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并对这些客观事物重新组合加工,创造出新的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新生儿没有想象;1~2岁,由于语言发育较差,经验缺乏,最多只是一种生动的重现;2岁左右出现想象;3岁进一步发展,但是缺乏目的性。幼儿想象的特点: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有了初步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育。
5.思维的发育
思维是内在知识活动的历程,在此历程中个人运用贮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重新予以组织整合,从纵横交错复杂关系中获得新的理解与意义。
新生儿期没有思维;10~20天,出现了条件反射;1~1.5岁,是思维的初级阶段;3岁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3岁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之后则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6.智力的发育
智力是指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的有机综合,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3岁前婴幼儿主要的智力特点是感觉运动协调性;1岁后,婴幼儿有了初步概括能力,产生了直觉运动思维;2岁末,幼儿开始摆脱对动作的依赖,出现某些当时不存在的某些事物的表象。
7.认知与运动的关系
认知起源于动作,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和自动化。因此,在教育中,让儿童多动手,多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婴幼儿上肢功能主要指上肢精细运动能力,即个体主要凭借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的发育和人类的认知,语言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精细运动的发展依赖于感觉,认知等其他智能发育,同时精细运动技能的快速发育也促进视觉、触觉等感知系统发育,进而影响认知功能的发育。
(1)上肢的精细运动功能和手的知觉能力发育
手的知觉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人类单凭用手触摸物体就能识别物体。用手识别物体不同于视觉识别,通过用手触摸物体后能够理解物体的属性,同时也能感觉手的动作和其与身体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婴幼儿期,手的知觉能力是优先发展的。有了手的知觉能力,婴儿就能够有意识地开展大量精细活动,同时,手的精细活动发育扩大了婴儿的活动空间,增强了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促进了感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育。
(2)上肢的精细运动功能和视觉功能发育
视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知觉之一,视觉功能发育完善后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大多数感知信息都由视觉提供。视觉功能的发育导致了精细运动能力的发育,使其更加精细准确、更为协调迅速。随着精细运动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是精细运动能力发育的关键。
精细运动过程可通过直接激活大脑皮层认知部位进而促进认知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