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体位管理

一、早产儿体位管理

体位管理的意义:体位管理是新生儿发育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恰当的姿势可以保持肌肉的张力和生理的屈曲,避免生理和神经系统的异常。早产儿由于发育不成熟,缺乏肌张力控制身体运动,倾向于四肢伸直,长时间处于此种体位可导致早产儿肌肉运动发育障碍,严重时可致畸形。因此,及时纠正早产儿的不良体位,提供合理支撑,保证正确的体位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支持至关重要。

体位管理的原则:屈曲位,中线位,被包裹,匀称性,能承受体重,自我抚慰,生命体征平稳舒适入睡。

(1)头部:预防头部和颈部过度伸展,头颈处于伸长位置,下巴在中心位置或轻微向下内收。

(2)鼻部:保持正常的鼻孔性状,避免鼻部T形区域受损和维持中隔的完整。很好的固定鼻孔中的导管。

(3)促进身体的对称性。

(4)预防不正确的姿势及变形。

(5)促进身体的伸展与屈曲的平衡-以屈曲为主,肢体趋向身体的中心部位,发展手-嘴综合能力-手放在口边,自我安慰-促进身体的对称性-预防不正确的姿势及变形。

方法:

IPAT体位管理方法:在鸟巢的支持下使用IPAT来指导体位摆位。IPAT是2010年由美国Mary等开发的一个新生儿体位评估工具以规范新生儿的最佳摆位方法。该工具可用来标准化新生儿发育支持摆位,并提供了评价方法。IPAT提供的理想体位是:肩部伸展;手碰触到脸颊;髋部对准,柔韧的弯曲;膝盖、脚踝及脚部对齐,自然柔软的弯曲;头部居中;颈部中立,头略向前弯曲10°。IPAT包含肩部、手、髋部、下肢、头部和颈部6个指标,每个指标有3个等级,根据患儿的体位情况对每个指标进行评分,总分0~12分。患儿在进入暖箱时开始使用婴儿体位评估工具(IPAT)进行评分-摆位-摆位后评分,每次医疗诊疗及护理操作后给予摆位,至患儿出暖箱后停止。摆位前要进行IPAT评分;摆位时应动作轻柔;摆位由大肌群开始,然后分别为髋-下肢-头-颈-肩-手,身体各部位接近理想体位。

体位的摆放的原则:

(1)四肢的体位:肩膀向前屈曲以避免肩膀的内收,手傍中心位,手傍口位,抓握的机会。

(2)躯干和下肢:维持躯干直,臀部和膝盖屈曲90°,避免过度的外展和内收,维持膝盖在中心位,足-允许支撑,维持一个匀称的体位。

不舒适体位引起的不良反应:

(1)髋部过度外旋和外展。

(2)颈部和躯干过度伸展。

(3)踝部过度内翻和外翻。

(4)四肢过度伸展造成压力、生理不稳定及能量消耗。(5)关节和肌肉过度伸展。

(6)头部位置不对称,可影响方向感和导致畸形头。

体位摆放的注意事项:

(1)仰卧位时注意床头抬高15°~30°肩下垫小毛巾,使外耳道与肩部同一水平线。

(2)俯卧位时注意两臂自然弯曲靠于身体两侧,膝盖向胸部弯曲,在胸下、髋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床头抬高15°,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3)侧卧位是注意孩子背部和胸部有支持,保持患儿头、胸、腹部处于一条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