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情绪情感发育
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儿童认知、行为、社会关系、个性的形式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情绪与情感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与机体的生理需要相关,出现比较早。具有本能的、情景的、不稳定和易变性。
一般认为,情绪是个体愿望和需要的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是以主体的需要、愿望等倾向为中介的一种心理现象。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则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情绪按照性质分,可分为快乐、愤怒、悲伤、恐惧等,按照状态分,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情绪的三个组分包括:生理唤醒(生理层面)、主观体验(认知层面)、外部行为(表达层面)。只有三者同时活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情感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互联系的态度体验,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发育较迟,具有持久、稳定、深刻的社会特性。情感又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与情感有区别也有联系,情绪是物质或生理的需要,情感是精神或社会的需要,情绪发生的早,情感发生的晚,情绪反映的是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浅表性和外显性;情感反映的是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以及内隐性。两者是一种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既可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是在情绪稳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2.婴幼儿情绪发育的规律
(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为指向事物内在的特征。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首先表现为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其次表现为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3)情绪情感的不断社会化:幼儿的情感更多地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逐渐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相联系,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爱和赞许的需要是幼儿最强烈、最重要的情绪体验和源泉。情绪中交往内容的增加和表情社会化:学龄期是儿童表情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4)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的发展: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如羞愧感。
理智感的发展:5岁左右的儿童的理智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美感的发展:4岁前的幼儿仍然主要喜爱鲜艳的物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了初步的欣赏能力。
3.婴幼儿情绪及社会性的发展
情绪社会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要求立即、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实现与社会要求或社会预期相一致的过程。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情绪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形式和主要内容,而且儿童情绪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制约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未来的道德发展趋势。
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兴趣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哭、恐惧、愤怒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生命早期情绪的发生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1)哭
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反应,是婴儿最普遍、最基本的情绪反应之一。哭也是婴幼儿与成人交流,传递信息,相互了解,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
①婴儿啼哭的原因
第1周:饥饿、寒冷、裸体、疼痛、睡眠受到干扰。
2~4周:喂奶中断、烦躁、增加非流质的食物等。
1~2月:常因大人离开或拿走玩具等引起啼哭。
②啼哭的类型,婴儿从出生相继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饥饿的啼哭:是婴儿的基本哭声,有节律,出生第一个月时有一半的哭是由于饥饿及干渴引起的。在出生后半年以内比较突出。
发怒的啼哭:初生时就有,被限制活动时会引起激怒而哭。
疼痛的啼哭:出生时候就有,多因胃肠道不适、打针疼痛而哭。
惊吓的啼哭:出生时就有,高声的刺激会使婴儿受惊而哭。
招引别人的啼哭(生后第3周开始):从出生第三周开始出现,先是长时间吭吭哧哧,断断续续,无人理会则会大哭起来。
啼哭的意义:对于1岁的婴儿,哭对其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哭是婴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哭常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信号,当基本的生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哭着向父母传递信息,比如饥饿、热、冷、痛、尿、渴了等,通过哭可以表达并唤得母亲或其他人的照顾,解除不适,满足生理需求,由此,哭也是一种与人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哭,也是医生发现患儿患病的信号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哭的情绪反应的社会因素逐渐增加,儿童哭的表情、动作、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化,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儿童的情绪与情感发展。在良好的护理下,啼哭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减少,长大后逐渐学会用动作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取代哭的表情,如1~2岁还是经常哭,则需要引起重视。
(2)笑
笑是情绪愉快的体现,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可加深养护者和婴儿的感情联结。0~5周多是自发性的微笑,此时的微笑是反射性的,不是社会性的微笑。5周~3.5个月时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这是人的声音和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微笑,但此时还不能区别不同的人。
3.5个月以后是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此时婴儿可逐步分清熟悉的脸,对熟悉的人会笑,对陌生人会带有警惕性的注意。
(3)恐惧
恐惧是因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离愿望的情绪,恐惧不仅对认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儿童个性也有极大的消极作用。
恐惧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本能的恐惧是婴儿自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本能的反射性的反应。4个月左右出现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如被狗咬过、被水烫过会引起恐惧情绪。6~8个月出现怕生,这一阶段,婴儿不仅怕陌生人,还害怕许多陌生、怪样的物体和没有经历过的情况。1.5~2岁出现预测性恐惧,随着其想象、预测、推理的发展,开始对黑暗、动物等害怕。
(4)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感情唤醒状态,是好奇心、求知欲在未来的来源,兴趣也是婴儿不断了解周围环境和事物。婴儿的兴趣分为三个阶段:0~3个月时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表现为婴儿感官接触外界物体后,由视觉、听觉、运动刺激所吸引,持续的维持着反应性。4~9个月为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适宜的声音、光刺激的重复出现能引起婴儿的兴趣。9个月后是新异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婴儿对新异物体感兴趣。
(5)愤怒
是为了达到目的的行为受挫或愿望不能实现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早期愤怒的情绪有哭、手舞足蹈,3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1.5~3岁左右的儿童在愤怒时有3/4会表现出这种行为,随着年龄增长,用言语反抗情况增加,强烈的愤怒会出现攻击行为,也会瓦解认知和智力活动,应注意儿童的愤怒情绪,适当引导和纾解。
4.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既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情绪社会化研究的中心主题。社会性微笑的出现即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1)社会性微笑:0~5周是自发性微笑,5周~3.5月开始出现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5周时每当听到成人的声音、看到成人面孔婴儿就会特别高兴,2~3月当成人面孔趋近,婴儿就会主动报以微笑,此时还不能区别不同的人,3.5~4个月之后逐渐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开始会区别不同的个体,面对熟悉的人会笑,对陌生人笑得少,之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逐渐增多。
(2)陌生人焦虑
发生时间:婴儿6~8个月。
4个月前,不能区分熟人和陌生人。
4~5个月会开始区分熟人和陌生人。
5~6个月,对陌生人产生严肃的表情。
6~7个月,开始害怕陌生人。
8个月明显害怕陌生人。
产生因素:陌生人表象、情境因素、对情境是否做出反应。
(3)分离焦虑:婴儿与某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若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而拒绝分离。引发的因素与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的事件能力的发展有关与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有关。
(4)情绪的社会参照 情绪的社会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的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的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当婴儿处于陌生,不敢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即称为情绪的社会参照。
情绪社会化参照的发育过程:
0~2个月:无面部知觉。2~5个月: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
5~7个月: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
7或8个月~10个月: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符号。
参考文献
[1]陈光福.实用儿童脑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李晓捷.人体发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3]谢鹏,林义雯,谢玲.高危儿保健.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刘振寰,戴淑凤.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图谱.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