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常用方法

三、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常用方法

高危儿早期干预需要医院与家庭的长期坚持与配合,在医师指导下的家庭干预及医院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高危儿的生长发育。其中干预措施的操作准确性及依从性可影响干预效果,因此需增强社区专业人员的培训,对父母进行有效指导,加强家长意识,积极主动配合参与,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干预的效果,为高危儿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基础。对高危儿应进行综合性早期干预,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神经生理学疗法,推拿、针灸、手术、药物及矫形支具等。

1.超早期护理干预和随访

对高危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和随访,包括告知家长进行早期康复的意义,对家长进行肢体功能康复的集中培训,在患儿病情稳定后进行抚触、播放音乐、看色彩明亮的卡片、多与患儿说话等指导,对患儿进行多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口腔按摩、前庭功能训练)、适度的运动训练及合理体位等训练。对父母进行营养和发育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适时进行发育及营养状况评价,鼓励高危儿父母参与护理,并落实院后随访工作

2.粗大运动干预

根据儿童的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给予患儿正确的运动干预,其中主要包括头控训练、翻身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爬行训练、立位平衡训练、独走训练。针对特殊情况的患儿予以针对性训练,主要包括纠正异常姿势训练、降低肌张力训练、增强肌力训练。通过对粗大运动的正确干预,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有助于促进患儿的认知、社交能力的发育。

3.精细运动干预

根据儿童的精细运动发育顺序,给予患儿正确的精细运动干预,主要包括主动抓握训练、三指捏训练、二指捏训练、双手配合训练、双手传递训练、手眼协调训练等。将趣味的游戏与患儿的精细运动干预结合起来,包括搭积木游戏等、串珠游戏、抓握小球游戏、模拟吃饭喝水游戏、插花游戏。及时的精细运动干预能够提高患儿的手功能操作能力,同时促进患儿的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4.认知干预

首先给予患儿丰富的视觉刺激,给患儿看颜色鲜艳的球、玩具、线条清晰的简笔画、各种颜色的花等,每周更换用于视觉刺激的物品。同时给予患儿听力刺激,让患儿感受不同的声音,如各种音调的说话声、音乐、玩具声等,以柔和悦耳的声音为主。然后训练患儿的认知功能,运用卡片、拼图、书本、玩具等训练患儿对基本的颜色、形状、日常常见物品名称、基本的动作、人际交往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早期有效的认知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5.言语干预

高危儿容易发生语言发育迟缓,应进行早期言语干预,为患儿提供丰富的言语环境。早期有意识地与患儿交流,用不同的语气说话,如亲切和蔼的、命令的、激动的语调,让患儿理解不同语调的意义;反复说患儿熟悉和经常接触的物品的名称,把语言的内容和含义联系起来,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干预训练。患儿掌握了基本的言语理解功能以后,主动与患儿对话互动,以积极、及时和有意图的方式与患儿沟通,对话比单独的图片文字学习更加重要。

6.水疗抚触

皮肤是患儿身体的最大感觉器官,对患儿水疗后进行抚触可通过感觉系统刺激能提高婴儿对外界的反应,通过水温、浮力、涡流对身体的机械压力增加患儿的感觉输入,刺激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发育,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患儿水疗结束后,给予全身抚触,同时给予视觉、听觉刺激及四肢活动等锻炼。

7.音乐疗法

早期听觉训练可以影响大脑发育,音乐能促进人类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包括调节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学习和神经元再调节。音乐可以改变大脑核心结构的发育,包括情绪、感觉运动和认知的发育。因此,个体化音乐治疗的方法能够激活各个大脑区域,包括情绪、感觉运动和认知处理,例如感知行为调节在运动前区,情绪调节在边缘系统,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在额叶和颞区。

8.游戏疗法

游戏以娱乐活动为基础,给予丰富的感觉刺激和互动氛围,为儿童提供重要的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发育训练平台。游戏干预须与现实生活或日常活动相结合,让患儿在自然和欢乐的生活环境中接受,使干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个性化享受。

9.以家庭为中心的积极应对和照护特殊需要婴儿方案(coping with and caring for infants with special needs-a familycentred programme,COPCA)

COPCA分2个部分:(1)家庭部分:家长参与育儿教育,采用录像记录规范家庭干预的时间和方法内容;(2)神经发育部分:根据神经群选择理论,教会家长面对和处理儿童发育问题,如放手让孩子自我活动、适应环境改变、尝试和应对挑战、在错误和失败中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