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语言的发育
1.言语语言的概念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是社会交往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比如听、说、读、写这些过程。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和语言都是高级神经活动之一,也是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儿童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往的重要工具。言语与语言发育在婴幼儿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发生发育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言语需要以语言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也需要通过以言语的形式来发挥其作用。
2.言语的发育
言语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内容,言语的发生需发音器官、听觉器官以及语言中枢的发育与成熟。发音器官包括呼吸器官、喉和声带、口腔、鼻腔、咽腔,当空气在一定的压力下由肺部通过声带间的狭缝时使得声带振动,产生声音。由于共鸣的作用,增强了声音的响度,由于口腔容积以及舌、悬雍垂、软腭、唇、齿等的相对位置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语音和音色。听觉器官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1)外耳:包括耳郭、耳道。鼓膜以外的部分叫外耳,婴幼儿外耳道比较狭窄,鼓膜较厚,5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
(2)中耳:就是鼓膜以里到鼓甲以外,鼓膜以里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粗短,近水平位,因此当鼻咽部受到感染时容易引发中耳炎。
(3)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出生前已发育成熟。
由于耳的大小不同以及儿童内耳基底膜纤维的感受能力较成人强,所以婴儿的听觉较成人敏锐,人耳的构造与感受声音的能力相对应,人类发出声音的范围与听觉知觉的范围相符合。人耳对语言的各种频率特别敏感,使人有可能在感知言语时区别细微的差异。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听觉发育的比较早。妊娠20周的胎儿就已具备听觉能力,3个月婴儿可用眼睛寻找声音的方向,3个月可用头的活动来寻找声源,4个月可从容地将头转到铃声的方向,5个月可大声笑,5个月可专心聆听声音叉响声,6个月叫名字有反应,9个月会说妈妈或其他清楚的单词,12个月知道自己的名字,说三个清楚的单词,15个月可说至少六个单词。
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绝大多数人是在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负责控制人类进行思维和意识等高级活动,并进行语言的表达。运动性语言中枢和感觉性语言中枢,分别分布于不同的脑回。
(1)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Broca区,此区受损,则出现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能力,即运动型失语症。
(2)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的Wernicke区,此区受损即出现能讲话但混乱,或者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即感觉性失语症。
(3)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此区受损则出现精细运动障碍,即失写症。
(4)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顶叶-枕叶-颞叶交界处的角回,此区受损,则出现视觉意向与听觉意向失去联系,失去文字符号的理解,即失读症。
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发育缓慢。6个月的胎儿两侧大脑半球的结构是不对称的,出生到2岁,两侧半球的功能几乎相同。因绝大多人的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因此出生的前2年,大脑左半球受损的儿童,出现语言发展迟缓的概率在50%。儿童把语言中枢单侧化于左半球年龄通常在2~12岁之间,也是语音定型的年龄,也是语言发育的最佳期。单侧化过程中大脑的可塑性最大。10~15岁的儿童左半球严重受损后,右半球仍然能承担起言语能力,表明脑功能的定位有可能通过学习或通过脑结构的不断使用来实现。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讲话者对语言代码的运用和布置,即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言语是指人们对语言的运用。
1~2岁婴幼儿开始进入正式的说话阶段,当婴儿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具有概括性词时,标志着婴儿开始发生言语,即言语发声阶段,2~3岁婴儿基本掌握口语阶段,持续时间可到入学前。我国学者采用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儿童语言发育中句法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发育层次分析,将汉语儿童后期起语言发育分为不完整句(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局)、完整句(简单句和复合句)以及特殊句型等阶段。
(1)单词句阶段:一些儿童生活中接触的重要人物,接触到的生活必需品,可感知的物品,表达某种需求等等具有现实的可感性,接近儿童,将成为儿童最早习惯的词汇,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出一些有意义的单词,这些单词没有语法,词性不确定,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
(2)双词句阶段:儿童在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两三个词组合起来的语句,婴幼儿能理解的词语增多,出现“词语爆炸现象”,此期婴幼儿可以脱离具体情景,准确地把词与物体、动作联系起来,词语特有的功能初步形成。
(3)电报局阶段:儿童从2岁或2.5岁开始进入电报局阶段,形式是断续、简略、结构不完整,这一阶段儿童语言中出现了三四个词构成的词句和更长的句子。
(4)简单句阶段:不完整句阶段,就表现形式和主要功能而言,以不同语言为母语的儿童语言发育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但完整教育阶段,体现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和特殊性,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儿童语言发育表现在语法方面出现两种变化,一是句子长度和结构完整性与复杂性增加,二是在单句中出现一些词性变化。①简单单句阶段:1.5~2岁儿童在说出双词句、电报句同时,开始说出结构完整但无修饰的简单句,2~2.5岁的儿童使用一定数量的简单修饰语,汉语儿童3.5岁时,在单句中使用复杂修饰语的句数和修饰语的种类增长速度最快,约是3岁时的两倍,以后直到6岁逐年增长,但不明显,3.5岁是汉语儿童简单单句发育的关键。②复杂单句阶段:复杂单句的特点是突破了简单单句无修饰成分或只有简单修饰成分的模型,出现了复杂短句充当谓语或其他句法成分的结构。③复合句阶段:5岁儿童的语言中就已有少量出现复合句,儿童可以将两个单句根据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成句,但是结构松散,缺少关联词语,一般是无标记的复合句,以联合复合句为主,其中以并列复合句占多数。
3.语言的发育
语言的内容包括词汇、语音、语法、语用等。语言是言语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是社会代码,是用于组织言语并构成使用言语机能所必需的工具,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儿童语言能力也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婴儿期早期阶段(0~6个月),主要为感知与识别语音信息,产出类似语音的声音,婴儿期中后期(17~24个月),逐渐过渡到理解词汇和产出正常语音,学前早期(2~3岁),主要为理解和掌握词汇与语法,学前期(3~5)岁则主要发展叙事能力。
(1)正常发展儿童语言发展
2个月:能发出咕噜声,会转向有声音的地方。
4个月:开始“呀呀”学语,对很响的声音有惊吓反应,带有表情并会模仿他听到的声音,以不同的方式哭,以表达饿了或困了。
6个月:能发出声音作为对他人的回应,能发出咿呀声(啊,嗯,哦),并喜欢和父母轮流发出声音,会对自己的名字做出反应,会发出声音表达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开始说辅音(快而含糊地说出“m、p”)。
9个月:理解“不”,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mamama,babababa”,能模仿其他人的声音,会用手指物;
12个月:可对简单的口令做出回应,使用简单的身体姿势,会发出音调有变化的声音,会通过手指或发出声音来要物品,会制造打的声音表示抗议;会说“妈妈、爸爸”,会发出“奥哦”或类似的惊叹,会用叠音来表达,会尝试模仿成人语音。
18个月:会说“不”,会说6个以上单词,向别人指出他想要的东西并用声音表示该物品。
24个月:能说至少50个字词,能用形容词描述物品,能将两个单词合在一起,会说2~4个单词的句子。
36个月:可以说出名字,年龄,性别,朋友的名字、某些颜色、数字,会使用“我、他、我们”来谈论自己以及其他,可以和陌生人很好的交谈,多数时间可以理解对话内容,会使用2~3个句子进行交谈,可以讨论已经发生或将会发生的事件。
48个月:理解“相同、不同”,时间概念,能理解和询问“为什么,什么时候”,能记住故事部分内容,大部分的字能发音清晰正确,可以开启加入话题,知道语法的某些规则,可以凭记忆唱一首较长歌或背诵一首长诗,可以使用大龄的词汇来表达想法以及寻求信息,能在句子中使用联测,可以说出书中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2)语言能力的发育
新生儿期:一旦感到不愉快就哭,用力吸吮。
1个月:诶啊和诶之间的母音与长音连接,如诶-诶,诶-啊等。
2个月:发喉音,诶、库。
3个月:连接最初的音节,噜噜噜的连接。
4个月:发出摩擦音(da),口唇闭塞音(mu、bu),愉快的声音。
5个月:连接有节律的音节。
6~7个月:改变声音的强度和高度,一连说出几种明确的音节。
8个月:自言自语。
9个月:清晰发出复音节。
10个月:正确模仿对话音节的声音。
11~12个月:开始说出有意义的音节。
(3)语言理解年龄
10个月:对于询问,可转头去找已知的人和物。
11个月:由于中段行为,对禁止的语言有反应。
12个月:服从简单的命令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