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界亭

◎易地界亭

到了明代,碣滩茶开始逐渐衰落,尤其是在朱元璋时期,驿站制度实行改革,水路驿站改为陆路驿站,碣滩茶被大量移栽到沅陵县属辰龙关前的界亭驿(今官庄镇界亭驿村)一带。从此,碣滩茶便逐渐衰落,而官庄界亭驿茶日趋兴盛。

明正德《湖广图经志书》:“辰州府,茶。各州县皆出。”

民国《湖南各县调查笔记》:“沅陵,又界亭镇产茶,每年出细茶叶亦多,其味清香。”

据康熙二十四年(1685)始编《沅陵县志》木刻本《木茶》条记载:唐代权德舆作陆贽《翰苑集》序云:领新茶一串作此字,即今茶苑之茶,“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茶盛行”。又云:“极先摘者名曰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矣。”据《辰州府志》载:“邑中出茶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界亭驿是一座古驿站,建立于元朝至元二年(1265),这座驿站由于上至京城48驿,下至云南48驿而闻名于古驿道上。相传,清代湖南共有56个古邮驿,在现今的桃源县境内和怀化市境内依次有桃源驿、郑家驿、新店驿(今桃源茶庵铺新店驿村)、界亭驿、马底驿、辰阳驿(今沅陵驿码头)、船溪驿(今辰溪县船溪乡)、山塘驿(今辰溪县火马冲镇)、怀化驿(今中方县泸阳镇)、罗旧驿(今芷江县罗伏镇)、沅水驿(今芷江县城)、便水驿(今芷江县上坪乡便水)、晃州驿(今新晃县老晃城)。这些驿站,在清代每一驿均配置驿马45匹、挑夫75名。

◆ 界亭驿村口的会仙桥/胡征摄

经过元明两朝建设,清代湘黔驿道已成为湘西地区京都通往滇黔唯一的“官马大路”,线路从长沙经桃源,向西折往辰龙关,经界亭驿、马底驿、辰阳驿(今沅陵驿码头)等,与贵州玉屏驿道相连,沿线出产的碣滩茶、安化黑茶均需走这条大路北上京都、满蒙,南下越南、缅甸。《湖南省志》(1996年版)记载:自乾隆至光绪年间,界亭驿、马底驿等湘黔驿道的驿站“各设马45匹、排夫75名,比长沙、湘潭、衡州(衡阳)等中枢大驿都要多”。

暮投界亭驿,候吏迎我前。

息待茂林侧,饮马山中泉。

落日四岩阴,余阴高树巅。

坐久吏人散,浊酤聊自延。

这是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的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夜宿界亭驿之时写的诗文,被收录在他的《自武林至沅陵道中杂诗》之四中。这也是描述界亭驿鲜为人知的存世之诗。

据考证,驿亭的起源可追溯至秦,名邮驿,盛于元、明、清。汉代,邮驿进入快速发展期,“邮驿”细分为“邮”“亭”“驿”“传”,具体划分为五里设一邮、十里设一亭、三十里设一驿(传)。“驿”和“传”级别相同,所不同者“传”用车,“驿”用马。真正驿亭之名则起于唐,从唐代诗人杜甫《秦川杂诗》诗句“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中可以见证。让界亭驿这座古驿站扬名天下的,除了它独特的地理交通位置和“小驿孤城外,阴深草树幽”的自然美景外,与一代枭雄吴三桂兵败辰龙关息息相关。

《沅陵县志》记:“辰龙关,万峰插天,峭壁数里,谷经盘曲,仅容一骑。”辰龙关是古驿道上险要关口,也是古时从常德经古驿站界亭驿,通过沅陵上云、贵、川的必经之路。过辰龙关后,不到3千米路就到了界亭驿。由于辰龙关地势险要,故有“南天锁钥”之称。传说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叛乱,被清军剿灭。其孙带领残余势力逃到湖南境内,与清军对峙数年。乾隆年间,清军与吴军在辰龙关交战。由于此关易守难攻,清兵久攻不下,双方胶着3年,百姓备受侵扰。后有乡民带领清军抄小道越过辰龙关,才一举攻破吴军。辰龙关因而也被乾隆皇帝封为“天下第一关”。辰龙关引起许多过客作诗赋词,在《辰州府志》《沅陵县志》中收录不少。从此,辰龙关与界亭驿更是声名远扬,载入了史册。

今天的辰龙关,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站在全域旅游的新起点上,地方政府依托辰龙关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产业根基,沿茶马古道和古驿道打造“辰龙关百里九乡十万亩茶旅融合产业园”,将旅游休闲与茶文化体验相结合,先期启动以辰龙关为中心的碣滩茶十里茶廊建设,垄垄茶园依山延伸,座座古桥修葺一新,走出历史尘烟的辰龙关焕发新的光彩。

2015年辰龙关十里茶廊从全国数百座优秀茶园中脱颖而出,作为湖南全省最美茶园基地代表,入选“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2017年底经旅游部门评估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