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

碣滩茶今天的优良质量是经过诸多碣滩茶人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

刘先和与碣滩茶

1981年9月,时任湖南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的刘先和得知碣滩茶生产不佳的状况后,不顾朋友的劝阻和省城舒适的小家庭生活,自告奋勇,经组织批准,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毅然肩负起挖掘千年历史名茶的使命,来到碣滩茶场。他首先做实地考察和资料调查。通过各种渠道,他翻阅了唐朝以来沅陵县保留的所有县志和有关碣滩茶的各种资料,走访当地大多古稀老人,询问碣滩茶有关民间流传数据及制作的工艺程序,做了6万余字的调查笔记。他带领茶场几位领导在茶场及其周围山地考察土质、采集古茶树标本,整整3天跑遍了方圆15公里内的大小110个山头,跨越了80多条溪谷,终于在神女峰下海拔300米处找到了唐朝以来真正列为贡品的碣滩古老茶树500多蔸。除探寻古茶树外,他还着手改造茶园,加强茶园管理。从鲜叶的采摘到加工制作,都亲临现场,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动手,严格把关,就连揉茶工的手是否严格消毒也要逐一查问。为了茶叶质量,从杀青、揉捻、干炒、复揉、整形、提毫、烘干、归堆、装包等工序,他都具体指导,亲自示范,甚至手把手教给职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先和的带领下,碣滩茶上档次了。1982年初新制初产一举获省优,评为银奖。1991年,在有17个国家400多个地区参加的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举行的名茶评比中,碣滩茶又以自己的形、色、香、味的独特优势,一举夺得国际金奖,并载入《中华名茶录》。从此,碣滩茶恢复了历史殊荣,香飘万里,誉满世界。

谢长清与碣滩茶

1980年,谢长清从湖南农学院茶叶系学成归来,被安排到县种子公司当出纳。王阳明虎溪书院讲学的“知行合一”熏陶了他,为了学以致用,一年中他连写4份报告请求换岗从事专业工作。1981年初,谢长清如愿以偿,在茶叶专家刘先和的指导下,一头扎进碣滩茶场从事唐代贡品——碣滩名茶的恢复和研制工作。一件深色衣、一双“解放鞋”,在碣滩茶场,采摘来的鲜叶他一堆堆过目,消毒制茶工具他一个个检查,炒茶所用的木炭他一节节挑选,锅炒茶叶时的温度他严格把关。炒茶中的滚、抖、翻、炒都十分讲究:手翻动要感温、眼要观色、鼻要闻香、舌要试味,一招一式环环紧扣。谢长清常常练得指头发麻,眼睛发花,两腿发软。直到练就一身绝活——测锅温凭手指;闻茶香知等级,喝茶水知品种。1995年由他亲自研制选送的品种“碣滩皇后”和“军农翡翠”双双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牌奖。2001年以来,他研制的“碣滩名茶”“军农翡翠”和官庄银峰茶共获得省级金奖10次、部级金奖2次、国家级金奖6次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参加国际第三、四届名茶评比,皇后牌碣滩茶均被评为金奖。仅2002年,碣滩茶参加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就夺得金奖四次,官庄银峰茶夺得国家级金奖一次。他申报研制开发的弘沅牌沅陵毛峰茶2004年参加上海国际文化节和中国湖南(星沙)首届茶文化节名茶优茶评比获金奖,2006年荣获第六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

张干发与碣滩茶

20世纪70年代末,张干发就开始奋斗在种茶、茶研和茶叶加工销售行业,一干就是一辈子。为了提高碣滩茶的加工技艺,他多次走出山门到长江流域一带省市考察学习。他每次远行归来,总要背回一蛇皮袋别人精制的茶叶。一次次品尝、一次次试验,他总是找不到别人制茶的秘诀。蛮干无门路。他来到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科所请专家指点迷津,并选送了7名优秀青年到科研院所培训进修。著名茶叶专家朱先明教授被他的诚心感动,几次被邀请到玩陵传经送宝。在老教授耐心帮教下,他很好地掌握了技制茶新技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所研发的碣滩茶系列都是顾客们的抢手货,畅销国内外。他通过优选良种和高山鲜叶原料,每道工艺参数优化,针形、扁形、卷曲、千两、紧压等工艺创新,绿、黑、红、花等名优茶初精联合加工,引进最先进的加工和储藏保鲜设备等,实现“全程、全员、全面”的质量控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茶工艺,茶叶色、香、味、形得到全面提升。20余年来,先后成功研发了“官庄毛尖王”“官庄银毫”“官庄绿茶王”“干发千发茶”“干发工艺黑茶”“干发茉莉花茶”和“沅陵红”等10多个系列的碣滩茶,先后10余次荣获省部级名茶评比金奖,连续获得湖南省首届、二届、三届农产品博览会金奖,2000年、2002年获湘、鄂、川、渝名茶评比一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何继善先生欣然为之写下“湘西出好茶,名茶数干发”之佳句,袁隆平题词“喝干发茶,走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