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三家”
茶与儒家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儒、佛诸家的精华,而儒家思想是其中的主体。儒家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儒家茶道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了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茶与道家
茶与道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道家始祖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需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着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自东汉顺帝汉安元年道教定型之后,在名山胜境宫观林立,几乎都栽种茶树,宫观道士流行以茶待客,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的物品,以及“驱鬼捉妖”的祭品。同时,在道教门徒的宣扬下,茶的功能得到人们的重视。道家对茶的传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自唐以降唐代,道士们都流行饮茶。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将茶视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道教在“打醮”,即祭祀时祈祷作法等重要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程序之一。道士们品茶,也种茶。凡道观林立之地,也往往是茶叶盛产之地。道士们都于山谷岭坡处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以饮茶为乐,品茶修行。道家强调人在品茶时要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茶与佛家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即要求不饮酒,戒荤吃素服,坐禅修行,进入专注忘我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自古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人所好。僧众坐禅修行,均以茶为饮。其中除提神以外,也以茶饮为长寿之方。僧众们非但饮茶,且广栽茶树,采制茶叶。沅陵龙兴讲寺首任方丈百丈怀海大智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并以制度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禅门规定。饮茶成了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为僧众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庄重肃穆的饮茶礼仪。讲寺中,还专设“茶堂”,供寺僧或饮茶辩讲佛理、或招施主佛友品饮清茶。在讲寺法堂的左上角设有“茶鼓”,按时敲击,以召集众僧饮茶。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以提神集思。同时,寺院还设有“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惠施茶水,行善举。每遇寺院讲经斋会时,往往以“茶汤”助缘,供大众饮用。作为佛门弟子乐善好施的善举之一,称为“茶汤会”。清康熙年间,始建于城区的白圆寺(现文化南路右侧),旧名云栖庵,同样有所传承,每月初一、十五日,朝香参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时有“茶汤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