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书院举盏说心悟
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家学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有《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王阳明像
正德元年(1506),兵部主事王守仁因上书救以谏忤旨的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发配贵州龙场。明朝正德五年(1510)春,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王阳明自龙场谪归,道过辰州,喜士人朴茂,寓龙兴讲寺弥月,与门人冀元亨、蒋信、唐愈贤等讲学于龙兴寺,使静坐密室,悟见心。”意思是说王阳明自贵州赴庐陵任职时,途经沅陵,受地方学子盛情相邀,寓居龙兴讲寺,为沅陵学子讲授他创立的“致良知”学说。
王阳明讲学,不局限于课堂,经常携带茶炊,率领学子们到河涨洲、二酉山等地,一面烹煮学子们敬献的碣滩茶,一面给学子们讲授他的“王学”,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完成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在他离开沅陵前夕,他听说好友杨子器(字名父)要来沅陵,还特意在龙兴讲寺的墙壁上为杨子器题写了一首七律:
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
云起峰头沉阁影,林疏地底现江流。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欲满洲。
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其中“好景同来不同赏”一句,蕴含哲理,耐人回味。
王守仁在沅陵的讲学,一生极为自豪。他在龙场两年间,没有找到过知己,找不到理解其学说的学子。虽然只在沅陵一月有余,如果不是因皇命赴任,他真是不忍离去。他时时鼓励虎溪弟子,要坚定信念,相互激励,注重方法,光大“心学”。正德九年(1514),守仁在《与沅陵郭掌教》诗中云:
记得春眠寺阁云,松林水鹤日为群。
诸生问业冲星人,稚子拈香静夜焚。
世事暗随江草换,道情曾许碧山闻。
别来点瑟还谁鼓?怅望烟花此送君。
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他在沅陵讲写的情景,甚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