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上世纪末以来,“微”字一步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先是微机、微生物、微量元素,然后是微博、微信、微视、微观察、微语言、微电影、微讲堂,最后是微店、微商、微客、微营销、微服务、微伙伴、微幸福……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已是一个由“微”构成的世界。而在消费领域,更仿佛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趋于微化,连阅读也开始进入微读的时代。这一微化的趋势及意义,尚难一言以蔽之,但我想它首先意味着更多元、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社会需求以及相应而生的各种供给。
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所带来的不只是满足物质欲望的需求,同时也酝酿着社会对精神文化的渴求。经济腾飞、国力增强的成功,多少找回点国人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教育水平的提高更为传统文化的普及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国学热”顺理成章地在世纪之交成为文化市场的时尚。从大学讲堂到民间书院,从经院学术到大众传媒,国学忽然成了全社会关注的对象。大学纷纷成立国学院,出版社推出各种高头讲章,电视台也开办各类国学知识讲坛,一时间国学不可谓不热!但遗憾的是,这热潮并未能让国学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承传,甚至国学作为知识的基本属性在社会上下也不曾达成一致的认识。一个有象征意味同时也颇具反讽效果的事实是,国学将作为一级学科设立,而且被归入历史类。让我迷惑的是,它下设的国史(中国史)、国文(中国语言文学)原本就是一级学科,不知将如何自处;更不知道将来顶着国学博士头衔求职的人,将如何回答考官“你学的是什么专业”的问询?当他们说明自己的专业范围时,考官定会惊讶:你说你获得的是“文科博士”或“人文学博士”吗?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学位。曾有日本书法家在欧洲开展览,当被问及书写字体何以像汉字时,此君回答那是亚洲字。识者哂道,从来没有以洲际命名的文字。同理,也从来没有以跨知识领域命名的学位。
将国学设为一级学科并归入历史类,显示出学界对国学概念理解的模糊不清。与近代许多学术概念一样,“国学”也源自日语名词,本指相对于洋学的日本传统学问,近代中国借指相对于西学的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价值核心的中国文化与学术,西人称之为Sinology,也译作“汉学”或“中国学”。它以先秦儒家经典为根基,吸收诸子学说和佛教等外来文化,历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学术思潮及文学、艺术史的充实和发展,以诗赋、史传、注疏、翻译、骈散文、词曲、传奇、小说等丰富多彩的文本形式构筑起庞大的知识体系,是记录和传承华夏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古典知识的总和。国学的基本属性,或用一句话来给国学下定义的话,那就是本国传统学问。它对应的知识范围是传统图书分类学意义上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是反映古代中国的知识积累和学科区分意识的知识系统。其中既有与现代学科分类对接的知识门类,如史学;也有与现代学科分类不相容的知识门类,如经学、诸子学。将这古典知识系统纳入现代科学体系,必然会出现方枘圆凿的结果。
自近代以来,学人间常有一种偏见,以为学科划分源自西学的影响。历史学家顾颉刚年轻时也曾说过,“中国的学问是向来只有一尊观念而没有分科观念的”,“旧时士大夫之学,动称经史词章,此其所谓统系乃经籍之统系,非科学之统系也”(《古史辨》自序)。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即便是经史词章,古代也自有分科。南朝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云:“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这是唐以前的学问分科。鲁曾煜《穆堂别稿序》举程子之说曰:“古之学者出于一,今之学者出于三,曰道学也,经学也,词学也。”这是宋代理学家的学问分科。宋濂《傅幼学字说》论后世之学,说:“士有以理财为学者矣,有以听讼为学者矣,有以治兵为学者矣,有以文章为学者矣,有以训诂为学者矣。”这是明人的学问分科。王棻《论学》则说:“尝观古今天下之学术,大概有三,而其别有四,举业不与焉。曰性理之学,经济之学,训诂之学,词章之学。”曾国藩也有义理之学、词章之学、经济之学、考据之学四科的划分(《求阙斋日记》),分别对应于孔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这又是清代在正统观念主导下的学科分类。如果切合社会实际而进行学科划分,那么包括的知识面还要广得多。应谦《万子充宗仪礼商序》云:“今之世有经济之学,有禅玄之学,有诗赋之学,有四六之学,有刑名之学,有举业之学,而性命之学则未之见也。”对应当今的学科分类,包含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文秘)、法学、逻辑、哲学、伦理八科。方以智之父孔炤又说:“言义理,言经济,言文章,言律历,言性命,言物理,各各专科,然物理在一切中,而《易》以象数端几格通之,即性命、生死、鬼神,只一大物理也。”(《物理小识》引)这又相当于今天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天文、数学、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九科,这大体就是中国古代传统学问的学科分类。
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科学的概念,现代学科分类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都以“物理”之名概之;与近代学科分类相比较,传统学问又没有工、商、医、农诸分科。大体说来,传统观念中的学问体系,以性理之学、经史之学、辞章之学为正统学问,词曲之学、书画之学、物理之学、天文历算之学、地理水道之学、医药之学、兵法律令之学为杂学,奇门遁甲、星象堪舆、卜筮相占、释道修炼之学为旁门左道。说它不同于近代学科体系,甚至说是前现代的知识体系都可以,但要说没有分科观念,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国学,就是这些知识门类的综合体,是一个由古典的学科分类支撑的知识体系,将它纳入当今的现代学科分类中,结果只会带来学科体系的混乱。这就是我赞同设立国学院,甚至建议用传统知识体系乃至教育理念来教学,却坚决反对设立国学一级学科的道理。
由于学界在“国学”概念认知上的迷惑,近年的国学热在导向上存在很大的偏差,重思想史、学术史而轻艺术史和生活史,传统国学教育中的“四科”、“六艺”几乎被淡忘。虽然市面上涌现出一大批国学类出版物,但多数为学术著作和较专门的读物,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普及读物,尤其是涵盖传统国学丰富内容的读物还较少。为此我们共同编纂了这套意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国学微读”丛书,希望以独特的形式、适当的内容和扎实的知识,引领青少年和对国学感兴趣的读者畅游国学天地。由个性化的写作,个性化的阅读,获得见微知著的效果。
这套丛书的宗旨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其中包括华夏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还有日常生活、游戏等内容。选题和总体设计都经过反复斟酌,以适应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除了讲究知识的完整、系统、准确之外,还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为此,各位作者在构思、视角和叙述文字上都很下了一番功夫,相信读者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必须说明的是,普及读物不同于学术著作,学术著作只有一种写法,或者说只有一种较好的写法,而普及读物却有无数种写法。就国学这么大的题目而言,不同的作者会写出各种不同面目的书来。我们的设计和写作未必就是最理想的,因此很希望听到读者的意见。各位读者若能将读后感反馈给我们,那我们就有了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国学,不仅沉睡在浩瀚的古籍里,也生活在你我的交流中。无数微读的星光,会汇成银河,将国学的夜空照亮。其中有你,也有我。
蒋 寅
2016年9月1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