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凶礼
凶礼,顾名思义,是应对不祥,表示哀悼、抚恤、慰问的礼仪,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这些礼仪不仅在本国内实行,也适用于与他国的交往。
丧礼是生活中人们遇见最多的凶礼,它的程序有属纩、沐浴、小敛、大殓、停灵、出殡等,这在前文丧葬一节已经有很多的介绍,这里再补充一些相关细节。人死之后,要通风报信,但用语有区别。一般平民死了,可以说“死”。如果有身份的人死了,就不能直接说死。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大夫死为“卒”。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出殡前要拟定谥号。这个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行为、品德来定的,是对死者一生的总结,因此非常严肃,即使是帝王,也不能过分隐恶。给君王和诸侯定谥号的惯例从西周的时候就开始了,可分为美谥、平谥、恶谥三种。
美谥当然是带有颂扬意味的谥号,如文、景、武、孝等。以汉代的皇帝和诸侯为例。由于长期战乱,汉初民生凋敝,经济萧条,汉文帝刘恒在大臣的建议下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使社会稳定发展。刘恒本人十分温雅,身为皇帝,从不气势凌人,因此,根据“慈惠安民曰文”的礼仪制度,他的谥号为“文”。他的儿子景帝刘启继承了他的统治思想,进一步减轻百姓的负担,社会持续发展。刘启很有谋略,平定了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的地位得以巩固,后世再也没有大规模的诸王战乱,国家内部的和平为汉代全盛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布义行刚曰景”的规则,刘启谥号为“景”。汉武帝刘彻一生功勋卓著,他慧眼识珠,提拔了卫青、霍去病这样著名的年轻军事家,大大地打击了匈奴的势力,扩大了汉朝的疆域,而且使边疆多年不受匈奴侵扰,所以谥号为“武”。汉景帝刘启的弟弟刘武,封为梁王。他喜欢招纳文士,很有才华。他的母亲窦太后非常喜欢他,而他对母亲也非常孝敬,因此死后谥号为“孝”,人称梁孝王。
平谥就是一般性的谥号,表示哀悯、怜惜,如殇、哀、愍、悼之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持续数十年或几百年之后,就会弊端百出,国家衰落是大势所趋,末代王侯凭借个人力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挽回的,加上末代王侯一般都不得善终,所以就谥为“哀”。死于非命的王侯也经常定谥号为“哀”,古代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燕哀侯、陈哀公、郑哀公、楚哀王、汉哀帝、晋哀帝、唐哀帝、金哀宗等。有些皇帝登基时年龄非常小,有时又遭逢国家不幸,在位时间不长就夭折了,这类就可以谥为“殇”、“愍”。如唐殇帝李重茂,他是唐中宗李显的第四个儿子,唐中宗死后,韦后伪造诏书立重茂为帝,当时他只有十三岁。但是继位不到一个月,就被迫让位给睿宗李旦,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后来被贬为房州刺史,玄宗开元二年死去了,年仅十七岁,他的谥号就为“殇”。再如晋愍帝司马邺,即位的时候正逢“永嘉之乱”,朝廷连车马都预备不齐。在位第五年,乱臣刘聪挟持了他,还公然在一次宴会上让他倒酒,洗酒杯,令在座的晋臣深感羞辱,痛哭流涕,但刘聪并未产生怜悯之心,最终还是杀了司马邺。这位年轻的皇帝死时才十八岁,他的不幸令人叹惋,所以谥号为“愍”。
获得恶谥的王侯当然都不是好人了。如周厉王姬胡,是有名的暴君,国人不堪压迫,发起暴动,把他赶出了京城。再如隋炀帝杨广,杨广也很有才华,但是为人阴险狡诈。他其实爱慕虚荣,崇尚奢华,但是为了博得父亲隋文帝杨坚的好感,总是装出一副简朴谦和的模样。他还利用机会,设计圈套,离间父亲和哥哥太子杨勇的关系,最终使杨勇被废,自己成为太子。更残忍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早日成为皇帝,他竟然杀死了父亲。隋炀帝在位期间,也有很多建树,但是他的生活过于奢靡,下令修筑的工程太多,耗费财力过快,又好大喜功,四处征伐,还任用了很多奸猾的官吏,颁布严刑酷法,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饿死的人到处都是,最终发生了大规模的暴乱,炀帝就在暴乱中被杀死了。
大臣和有一定地位的文人的谥号都是美谥。这类谥号可分为两种:一是朝廷赐予的,如范仲淹死后朝廷赐谥“文正”,后人称之为范文正公。王安石卒谥“文”,后人称之“王文公”。欧阳修和苏轼死后,谥号都为“文忠”。二是没有官职但有一定声望的人,死后他的亲友和弟子给他拟定谥号,因为不是出自官方,所以称为“私谥”。如晋代著名隐士陶渊明,私谥“靖节”,后人称之靖节先生。唐代著名的道士吴筠死后,他的弟子拟定私谥,曰宗元先生。诗人孟郊死后,韩愈和张籍以“贞曜”作为他的谥号。
凶礼当中的荒礼、吊礼、禬礼、恤礼也较为常见,举行这些典礼的都是官方。荒礼是年岁收成不好或瘟疫流行时的礼仪。比如国有大面积饥荒,遇到太后、皇帝或皇后的生日时,就下令简单办理,免进贡品,岁终按例该进献的东西也免去。派大臣到地方去给老百姓发粮食,有些皇帝还亲自祷告,下罪己诏,向上天检讨自己的过失,希望获得上天的宽恕,减轻民间的灾难等。《吕氏春秋》中记载商汤执政时,连年大旱,粮食五年没有收成,商汤亲自到桑林去祷告:“上天呀!是我一个人有罪,不要祸及天下百姓。就算百姓有罪过,那也是因为我一个人的缘故。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过错,让鬼神伤害了百姓。”商汤还剪断了头发,向上天祈福。老百姓见了非常感动,而很快就天降大雨。《晏子春秋》中记载有一年齐国大旱,眼见农忙时节就要过去,一年的收成没指望了。齐景公很着急,召集群臣说:“很久不下雨了,老百姓因为这个要挨饿。我命令占卜的人卜了卦,他说祸根藏在高山和深水里。我想了想,准备多收取一点儿赋税来祭祀山神,你们看怎么样?”大臣心里知道不合理,但是嘴上不敢说,所以没有人回答。晏子一贯直言不讳,上前说:“不行,祭祀山神没什么好处,山神把石头当作身体,把草木当作头发,老天这么长时间不下雨,他的头发也变得焦黄,身体也受不了暑热,他难道就不想下雨吗?他既然自身难保,祭拜他又有什么用?”齐景公又说:“这样不行,那我们就祭祀河神好吗?”晏子回答说:“也不好。河神以水为国,以鱼鳖为臣民,天老也不下雨,泉水断流了,河也就干了,这时河神的国家要灭亡,鱼鳖之类的臣民也会干死,他难道就不想要雨水吗?他也自身难保,祭祀他也没什么用。您还不如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上天。”于是,齐景公到郊外露宿了三天,果然下了大雨,种地赶上了时节,老百姓有饭吃了。齐景公不由慨叹:“晏子说得好啊!”
吊礼是死丧的凭吊或灾害的慰问,吊就是慰问的意思。如果一国的重要人物如皇帝、太后等去世,邻国要来吊唁。如果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君派人去慰问,包括邻国之间的相互慰问,这些都属于吊礼。如北宋开宝九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和他的亲弟弟赵光义在一起喝酒,晚上也住在了一起。第二天清晨,赵光义就对外宣布,赵匡胤突然驾崩了。朝廷急忙选派著作郎冯正为契丹国告哀使,去契丹送讣告。按照规定,告哀使只派一个人去,而且不带礼物。契丹国得到消息后,就派了祭奠使和吊慰使前来悼祭。
禬礼,禬是为消灾除病举行的仪式,禬礼的意思是遇到自然灾害或战乱,汇集物资以救灾的礼仪。如明代张陛《救荒事宜》中引管子所说的救灾方式:商汤在位七年的时候,大旱,大禹在位五年,大涝。人们饱受水旱之苦,吃不上饭的就卖儿卖女。商汤用庄山之金铸造成钱币,赎回了那些被卖出去的孩子。大禹用历山之金铸造钱币,救济了那些灾民。但是,到了明代的时候,没有山可以采铜铸钱币,当他的家乡遭了暴雨的袭击,田地被淹,米价迅速涨了多少倍,老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乡里有声望有地位的人闻风而起,在一起商量免田租,捐钱,平价卖米,免费给灾民煮粥喝等等。汇集力量赈灾,这就属于禬礼的范畴。
恤礼是国内外发生战乱时举行的救助、慰问、存恤之类的典礼。春秋时期,诸侯国因为外来侵略或内部的动乱,蒙受损失时,周天子或盟国会汇合一些财货来救助,或者派遣使者去慰问。同盟国在军事上的相互援助也属于恤礼的一部分。如明代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写北戎大军侵犯齐国,形势非常危急。郑庄公听说了,急忙对世子郑忽说:“齐国和郑国是同盟国,每次郑国出兵打仗,齐国都来协助我们。今天齐国来请求援助,我们应该快快去救他们。”郑忽于是选了三百辆兵车,星夜赶往齐国。齐僖公大喜,心里感激不已,亲自出城来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