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除夕

一 除夕

除夕是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换桃符、贴门神、春联、福字和年画等准备工作都要在这天做好。如果家里宅院太多,这些活儿一天干不过来,可以提前几天开始。如清代宫中腊月二十四就安设万寿灯,腊月二十六就开始挂春联、门神。《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写到,贾府“腊月二十九日,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总之,到了除夕晚上迎新的准备都要做好。

桃符起源很早,周代人认为五行中的木和王德相配,所以悬挂桃木,到了过年的时候就更换一次。汉代的桃符是两块桃木板,挂在门上,而且出现了神荼和郁垒的形象。神荼和郁垒的长相都很凶,但专门为人们做好事。传说这两位神仙住在茫茫大海中的度朔山,山上方圆三千多里都是茂密的桃树。东北角有一个门,是各种鬼魅进入人间的必经之处,神荼和郁垒就守在这里,如果有恶鬼进来,就用芦苇编的绳子把他们捆起来,扔给老虎吃,所以人们觉得,把神荼和郁垒刻在桃符上可以镇邪,阻挡妖魔进门。

后来人们发明了纸张,利用越来越普及,人们也把神荼和郁垒当作门神印在纸上,但桃符依然盛行。到了唐代的时候,桃符上和纸画的门神开始有区别了。唐代的门神流行秦琼和尉迟恭。据说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逼迫父亲让位给他以后,经常心里不安,晚上睡不着觉,还能听到鬼哭,于是派大将秦琼和尉迟恭两个人穿着铠甲、手拿武器站在寝宫门口守卫,果然这下就睡安稳了。但是也不能让这两员大将天天来守夜站岗,他们毕竟不是宫中的侍卫,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太宗就命令把他们两个的画像贴在门上,这样宫中就再也没有听见鬼的哭声,太宗也睡得很好。秦琼字叔宝,擅长用双锏,尉迟恭字敬德,擅长鞭,所以门神画上画的是他们挥锏舞鞭的样子,而他们的名字经常写作秦叔宝和尉迟敬德。门神因为是守门之神,所以一般只贴在大门外。

对联就是春联、对子。春联的统一张贴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为朝廷有令,所以全国上下一致实行。春联一般用红底黑字或金字,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上联、下联要对仗,横批要和上下联吻合。如上联“笛弄梅花曲”,下联“莺啼杨柳风”,横批是“丽日抒怀”。北京和周边地区还盛行挂钱,是在长约一尺的长方彩纸上,刻上福、禄、寿、喜之类的字或吉祥花鸟等,取一张或几张不同颜色的挂钱贴在横批的下面,在轻风中微微飘动,非常雅观。

福字可以贴在门上,也可以贴在墙上。清代开始流行倒贴,取谐音“福到”之意。清代宫中的福字由皇帝来写,而皇帝还给大臣亲自写福字,因为数量比较大,《国朝宫史》卷五记载,皇帝赐福字给宫中和大臣的仪式从腊月初一就开始了。这天懋勤殿的大太监要把带有龙纹的纸笺、大号毛笔和大墨缸在重华宫摆好,皇帝要用“赐福苍生笔”写十几个福字赏赐给各宫。从这以后,如果各地的将军和督抚上奏的信函到了,皇帝就写福字,连同批示一同封起来赐给他。腊月十五、十六,命御前大臣、侍卫到重华宫来领福字。腊月二十六七诸王大臣和内廷翰林等到乾清宫来领福字。到时候臣子们要先在台阶下面等候,皇帝当场挥墨,每写一个字,大臣就来一位,到御案前跪着,全写完了,大家一起磕头谢恩。两个太监捧着书案,大家随着出来,挨个跪下领取。

如果是在服丧期,门神、对联、福字就不贴。如《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五载雍正皇帝即位当年,因为正在为康熙帝服丧,所以只有中宫殿和中门照常张贴,而雍正帝居住的养心殿和宫内其他地方都是过三年再贴。

年画是从桃符和门神演化而来的,宋代时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主要是木刻年画,后来才流行纸质的年画。古代的年画最初的内容比较简单,以喜庆吉祥的美人、胖娃娃、花鸟、五谷、神仙、春牛、鲤鱼等为内容,主要是烘托欢乐祥和的氛围。后来随着明清戏剧小说的发达,印刷技术的进步,才出现了带有故事情节的年画,如鸿门宴、三顾茅庐、白蛇传、西游记等。

祭祖是过年的大事,有些地方流行全族人在元日一同祭祀,而有些是在除夕。据《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的记叙,贾府除夕和元日要分别祭祀,而除夕的典礼非常详细,从中我们可了解到贵族大家祭祖礼仪的完整过程,入了宗祠:

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至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

宗祠就是摆祖宗牌位的地方,家中辈分最高的男子来主祭,要献三次酒,行礼,然后把帛烧掉,旁边还有乐队伴奏。正堂中挂的是祖先的影像,在这里敬菜饭、汤点、酒茶,由仆人端到仪门,贾府的小辈男性先接着,按辈分逐次传到辈分最高的男性那里,再由长房长孙传到辈分最低的贾府媳妇手中,再按辈分逐次上传,最后传到辈分最高的贾母的手里,贾母把供品放到供桌上。最后贾家男的在东,女的在西,按照辈分和长幼的顺序站好,在贾母的带领下一起行礼。这个过程是非常严肃和缓慢的,体现了大家族的秩序和威严。

接下来是家里人给辈分最高的贾母行礼,这回是按照从高到低的辈分来的。文中写道,贾母回府归了座:

只见两三个老妯娌已进来了。大家挽手,笑了一回,让了一回。吃茶去后,贾母只送至内仪门便回来,归正坐。贾敬贾赦等领诸子弟进来。贾母笑道:‘一年价难为你们,不行礼罢。’一面说着,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两旁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可知行礼的过程中,奴婢也会得到押岁钱等赏赐。进献的“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从名称看都是象征吉祥的饮食。不仅贾府各处都点着灯,除夕整夜点灯是民间通行的习俗,还有很多人家整夜不睡,围在火炉边吃东西,说笑话,称为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