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重阳

八 重阳

重阳节又叫九月九、九日、重九、女儿节、茱萸节等,这个节日在今人心目中也已淡化,但在古代,它的重要性不亚于端午、中秋。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按照《易经》所说,九为阳数,九九相逢则日月并应,大吉大利,因此古人把这个节日看得很重。

唐寅《陶潜赏菊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重阳”之名起源较早,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在《远游》中就用了这个词汇,而到了汉代,这个节日就已形成。汉代迷信风行,所以重阳节的礼俗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西京杂记》记载汉代重阳和上巳的一些习俗类似,人们纷纷登高以驱邪气。汉武帝宫中有一个叫贾佩兰的宫女,她在重阳节的时候佩戴茱萸,喝菊花酒,说这样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令人长寿。《续齐谐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汝南桓景跟随费长房学道术,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的时候,汝南将有大的灾难,你快回家去,告诉家里人缝口袋,装上茱萸,系在胳膊上,然后登上高山,在山上喝菊花酒,这样灾难就可以免除了。桓景听从了老师的话,率领家人上了山,等他们晚上回家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家里的鸡和狗都死在地上。费长房解释说:“它们是替你们受难了。”费长房帮助桓景一家避难的故事肯定不是真的,但是从以上两种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插茱萸、喝菊花酒的礼俗的兴起和人们的迷信思想和养生驱邪的愿望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的活动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大变化,也是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但是这一活动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每个社会层次的人都以重阳节为群体娱乐的大好时机。《南齐书》记载宋武帝在彭城时,重阳节登上项羽建的戏马台游玩。齐武帝过节时曾在孙陵岗登高饮酒。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天下的百姓都在郊外聚餐,身上插着茱萸,吃饼饵,喝菊花酒。唐代的皇帝也经常在重阳节这天加入欢庆的行列,和群臣尽欢。《景龙文馆记》记载唐中宗李显曾在重阳节率领大臣们登上慈恩寺的大雁塔,在宴会上,大臣们依次向他敬菊花酒,祝他健康长寿。还有一次他到渭亭去登高,命大臣们作诗,亲自评阅,先写成的人受到了奖赏,迟迟不交卷的则有一定惩罚。唐代重阳节多了赏菊和簪菊,也就是把菊花插在头上的礼俗,有时也把菊花拿在手里赏玩,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作中都有反映,如李白《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因为人们都摘采菊花,导致重阳节竟成了菊花的一大厄,杜甫曾在《叹庭前甘菊花》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尽。”同时借此来慨叹朝廷贤良不存,小人当位的黑暗现实。因为中秋节的时候,庄稼还没有收割,而重阳节则恰好赶上新谷收获,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尝鲜,所以隋唐时期,重阳节也流行吃粘米糕。宋代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专门栽植菊花的花圃。人们在重阳节不但赏菊,还买菊,用菊花来装饰门窗,喝菊花酒,吃菊花饼,点菊花灯。皇帝也下赐菊花、菊花糕和菊花酒给臣子。

明代重阳节的活动在继承前代遗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登高、赏菊、插茱萸、吃花糕等与前代相同,但明代的花糕有了较多的品种和装饰,糕上经常点缀着枣、栗等果子,有的还插上菊花和彩带。明代人不仅自己吃花糕,向亲朋好友们赠送,还把花糕作为祭品供在祠堂里。从明代开始,出现了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吃糕的习俗,如果婆家不同意,娘家人就会很生气,甚至诟骂不已,故重阳节又被称为“女儿节”。因为“糕”与“高”谐音,人们就此用糕来表达祝愿。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说在重阳节这天天亮的时候,把一片糕放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然后祝愿说:“愿孩百事俱高。”这样孩子就会非常聪明,凡事超出常人。明代广州等地有在重阳节上坟祭扫的,因为天气晴和,所以出来游览的人放风筝的也很多,这些习俗就和清明有些类似了。重阳节在阴历九月上旬,过节时大部分花草树木都已凋零,时常有冷风冷雨,所以人们认为重阳节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寒冷的信号,有“重阳信”之名,这时要赶紧做棉衣,以备风霜来袭。重阳节过后,霜降就要来临了,所以明代天启年间,宫中在重阳前后举办宴席,称为迎霜宴。《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八载在迎霜宴上的菜肴一定要有兔子,称为迎霜兔。设宴的厅外用层叠数尺高的各色菊花围绕起来,灿烂炫目,非常奢华。

清代重阳节的习俗较明代又有发展。人们同样登高赏菊,但有些到京城郊外游玩的人携带酒肴,痛饮一整天,称为辞青,即告别绿色的季节之意。清代花糕的品种更加多样化,那些回家吃花糕的女儿要准备一份送给父母的礼物。在苏州,重阳节的娱乐色彩更加浓郁。《吴郡岁华纪丽》卷九记载清代苏州人过重阳节在台榭中设宴的比较多,人们带着酒具、茶具、餐具,有的是租赁一处园林,有的是闯入闹市区以娱乐。苏州人一般在吴山的治平寺登高,明代就已经是这样,就算是凄风冷雨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兴致。明代才子袁宏道有诗戏谑说:“苏人三件大奇事,六月荷花二十四。中秋无月虎丘山,重阳有雨治平寺。”说的就是苏州人狂野的游兴,即使中秋无月可赏也要到虎丘山,而重阳有雨也必须到治平寺。不过他们到治平寺不仅是为了欣赏秋色,还有一项更重要的游戏,就是牵羊赌彩。还有人到虎丘登高,乘着大画船,带着乐队,一直玩到夜深。有人帽子丢了,簪子掉了,大家在一起大呼小叫,放浪恣肆,实在是太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