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丧葬

五 丧葬

生老病死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而丧葬是人生的最后一件事,所以古人对此非常重视,从周代开始,丧葬礼仪就有了完备的体系,以后各代递相沿习,主要程序不变。

古人快死的时候称为“属纩”,“属”是放置的意思,“纩”是新的棉絮,非常轻,把它放在病人鼻孔前,看它还摇不摇动,以此来判断病人是不是断气了。这时候快咽气的病人会被从卧室抬出来,放到厅上,身下要换上竹席子,称为移床易箦。如果棉花不动了,证明人已经死去,要马上拿着死者的寿衣到屋顶,脸朝北大喊三声死者的名字,希望死者能够还魂,之后把衣服卷起扔下去,下面有人接着,盖在死者身上,如果这时死者没有复苏,就可以办丧事了。

首先要给死者洗澡,梳头,剪指甲,把寿衣穿上,让他干干净净地离去。如《金瓶梅词话》第五回,武大郎尽管是被潘金莲和王婆联合毒死的,两人还是给他整理了遗容:

那婆子便把衣袖卷起,舀了一桶汤,把抹布撇在里面,掇上楼来。卷过了被,先把武大嘴边唇上都抹了,却把七窍血痕迹拭净,便把衣裳盖在身上。两个从楼上一步一掇,扛将下来,就楼下将扇旧门停了。与他梳了头,戴上巾帻,穿了衣裳,取双鞋袜与他穿了,将片白绢盖了脸,捡床干净被盖在死尸身上。

一切整理好之后,开始发送讣告,亲友前来吊丧,亲属要穿丧服戴孝。《仪礼·丧服》记载,丧服根据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俗称五服。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做的,不缝边,断处线头都露在外面。大臣为皇帝,儿子为父亲等都穿斩衰。儿子为父亲办丧事时还要在腰间系上粗麻绳,手里拿着孝杖,也就是哭丧棒,妻妾和未嫁的女儿发髻上也系上麻,称为髽衰。齐衰服也是粗麻布做的,但衣服的边缘不露线头。这是男子为妻,为祖父母、为兄弟而穿的丧服。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是男子为姐妹、堂兄弟、女子为公婆等穿的丧服。小功也是用熟麻布,但做工比较精细,是男子为堂姐妹、外祖父母,女子为夫家姐妹等穿的丧服。缌麻是最轻的丧服,用细麻布做的,是为更疏远的亲属穿的。后代的丧服并不完全与上述五种相同,但也是根据丧服体现亲疏关系的。《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西门庆的妾李瓶儿死,西门庆的丧服有“白唐巾,孝冠,孝衣,白绒袜,白履鞋”,正房月娘和其他妾室等都属家人,所以都是“孝髻,头须系腰,麻布孝裙”,李瓶儿的兄嫂“便是重孝,直身道袍”,其余如吴月娘的嫂子等都是轻孝。家属晚上不能离开灵柩,就在旁边歇息,称伴灵,自明代盛行在灵前点长明灯。

聂崇义《新定三礼图》,清刻本

第二天开始入殓,入殓有小殓和大殓之分,小殓是在第二天早晨给死者裹上衣衾,缠尸的东西以布帛为主,贵族则用锦衣,更华丽的如铜缕、银缕、金缕玉衣,平民只能用常服,附身之物还有被子。死者的嘴里要放入米、贝、珠、玉等,宋代的时候有放铜钱的,称为“饭含”。小殓那天,有乐队奏乐,要用酒肉款待来吊丧的人。再过一天就是大殓,把死者放进棺材。古代的棺材分为很多层次,天子和贵族的棺材比较大,涂红漆,有彩绘,分为两层,里面的叫棺,外面的叫椁,还有设三到四重的,棺都是用木材,椁也可用木材,也可用石材。平民的棺很小,没有装饰,称为“素棺”。死者放进棺材以后,亲友要来见最后一面,放声大哭以诀别,然后再钉上棺盖,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人们可以对其人生进行评价了,所以有“盖棺定论”的成语。

大殓之后,死者的灵柩要停一段时间,等待下葬,叫做殡。殡的地点各个朝代不一样,有在堂上的,有在祖庙的,还有单设灵棚的。时间也有长有短,周代天子七个月,诸侯五个月,大夫三个月,普通人一个月。到了汉代,殡的时间大大缩短,皇帝大多在十天左右,民间就更短了。但后来又有所延长,总之各代不同,也因人而异。如果家人对死者感情太深,不忍分离,就可以多放些日子,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日期吉凶的问题。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李瓶儿死:

西门庆教徐先生看破土安葬日期。徐先生请问:“老爹,停放几时?”西门庆哭道:“热突突怎么就打发出去的,须放过五七才好。”徐先生道:“五七里没有安葬日期。倒是四七里,宜择十月初八日丁酉午时破土,十二日辛丑巳时安葬,合家六位本命都不犯。”西门庆道:“也罢,到十月十二日发引,再没挪移了。”徐先生当写殄榜,盖伏死者身上。

从李瓶儿停灵和下葬日期来看,本来西门庆不舍得,希望在五七即人死三十五天以后下葬,可是因为日子不吉利,改成在四七即二十八天之内,而且要选和家人命相都不犯冲的日子。发引就是出殡,殄榜又称殃榜,是阴阳先生推断入殓、下葬的时辰后写下的单子,盖在死者身上,下葬日期就确定了。

在停灵待葬期间,每逢七日要请和尚道士作道场,诵经祈福,超度亡魂。而五七最为重要,要比其他日子隆重,这天会有不少客人来吊丧,所以主人要做好准备。《红楼梦》第十四回秦可卿死,王熙凤负责处理丧事,小说中突出了五七那天的事宜:

这日乃五七正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筵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扣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靸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歇宿一夜,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

而到了灵前,要放声大哭,以表哀痛,《红楼梦》此回续写: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

从这段叙述可见清代哭灵时要供茶烧纸,因为王熙凤是秦可卿的婶娘,所以坐着哭祭而不跪,也未上香,而哭灵时有乐队奏哀乐,也有家人陪着大哭。

下一步是出殡,出殡时子女或晚辈要跪在门口摔掉瓦做的丧盆,送葬的亲属要穿白衣,围在灵柩周围前行,明清时期女性的家属经常是坐着轿子的。秦汉时期送葬者手里拿着拉灵柩的绳子,绳子的数量也根据死者的身份来确定,还要唱挽歌,后来不唱挽歌,用挽联来代替。如果是土葬,就朝葬地出发。葬地事先都已经安排好了,先在祖茔中按辈分的次序确定大致方向,再由风水先生测定精确位置,皇帝的陵墓因为费工浩大,都是生前就开始修建,会持续很多年,一些贵族和富人为了身后安息,也事先预备好了豪华的墓穴,平民就只是在出殡前挖个坑就算了。在春秋时期以前,虽然大多实行土葬,但是埋葬的地方并不起土丘,也没有墓碑。春秋时坟丘出现了,孔子把父母合葬的时候就建了坟丘。战国以后,立坟丘和植树成了习俗,帝王的墓高数丈,看上去像小山丘,所以又称为陵,故帝王死又称山陵崩。到了汉代的时候,坟的规格有了初步规定,而且坟前出现了墓碑,上面还刻上碑文,记载死者生前的事迹,墓中也埋入墓志,一般是两块正方形石板,一上一下平放在棺椁前面,上面刻着文字,记录死者的相关信息。唐代的时候,对坟的高低和占地面积进行了系统的规定,这时的墓碑镌刻花纹和守护神相,日趋华丽,很多墓志也夸张阿谀,名不符实了。但豪华墓葬都是富人才能承担得起的,古代城市人口密集,很多贫民没钱买地下葬,所以经常采取火葬,而骨灰就弃掷不管了。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回武大郎停了三日出殡,“来到城外化人场上,便教举火烧化棺材,并武大尸首烧个干干净净,把骨殖撒在池子里”。

下葬的时候一般都有随葬品。最开始只是陪葬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是到了夏代和商代的时候,经常用大量的战俘和奴隶来殉葬,商代殉葬的奴隶一次最多达千人以上。周代开始出现陶、木、金属做的人俑和兵马俑,但是人殉的现象仍然存在。秦始皇驾崩时殉葬的人数达到了万人,后宫的妃子也不能幸免,没有生皇子的一律从死。汉代以后的人殉制度时起时落,随葬的物品越来越丰厚,一类是大量珍贵的金银玉器,还有用陶瓷、竹木、石等做成房屋、庭院、家畜鸟兽之类的冥器。但这些冥器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如明代规定公侯为九十事,一二品八十事,三四品七十事,以下依次递减,普通人只能用一事。而在民间,陪葬物品的多少主要是由贫富决定的。

丧事办完后,亲属要服丧,服丧期按照亲疏远近从几个月到三年不等,普通人要谢绝应酬,不许成婚纳妾,不吃荤饮酒等,有些朝代规定在居丧期间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大约从西汉时期开始,做官的遇亲丧要离职,称为丁忧,服丧期满后再出来任职,如果隐匿不报就会受到惩罚,而朝廷仍会给丁忧在家的官员发俸禄。如果居丧期间做出违礼的事情会受到处罚,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五记载唐宪宗元和九年四月,已故法曹陆赓的儿子慎余和兄长博文在居丧期间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坊市间饮酒食肉。宪宗下诏每人打四十板,曹慎余流放到循州,博文遣回老家。元和十二年四月,驸马都尉于季友因为在嫡母丧期和进士刘师服在一起喝酒,于季友被削去官职,打四十板,流放到忠州。刘师服尽管不居丧,但是与居丧者饮酒也不合法,因此被打四十板,配流到连州。而于季友的父亲于以不能教育好儿子的罪名,被夺去了官阶。于季友是驸马都尉,可见唐代连皇亲违犯丧礼也不放过,惩处力度很大。

古代还有些人出于对父母的孝心,经常在坟旁建一个草庐,在那里住上三年,日夜陪伴死去的父母,所谓“事死如事生”。孔子去世后,他的很多弟子也曾这样。从这些事迹可见古人对于父母师长的缅怀、感恩和思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