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冬至

九 冬至

冬至又叫冬节、亚岁、大冬。在今天,它主要是一个节气的概念,即使某些地方将它作为节日,但氛围并不是十分浓厚。在古代就不一样了,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国性的节日。

冬至作为节日形成非常早,汉代的时候就受到非同一般的重视。因为冬至这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而从这天以后,白天逐渐变长,黑夜变短,离春天也越来越近,所以人们认为从冬至起阳气开始上升,生物在地下开始潜滋暗长,象征着君王之道越来越盛,加上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所以从汉代起,历代皇帝都在冬至那天,到京城南郊的天坛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汉代的百官在冬至这天放假一天,等皇帝祭天仪式结束以后,要穿着新官服,戴着新官帽,到宫里向皇帝庆贺。汉代冬至的礼俗已经扩展到民间,而且随着文化思想的变迁,人们不但祭天,也祭地和死去的祖先,还献酒和礼品给亲人和师长,后来还有献鞋袜给尊长的习俗,表达践新迎福之意。从以上可见,汉代冬至的敬老意味更浓。魏晋南北朝时期,冬至的礼俗和前代差不多,百官进宫朝贺,给皇帝上贺表,敬献鞋袜。妇女在这天也给公婆献鞋袜。相传黄帝时期,共工氏有一个儿子死在冬至这一天,那个儿子品质不好而且性格暴躁,但他最怕红豆,因此人们就在冬至这天吃红豆粥,以防他作祟。

后来冬至变得越来越重要。到了宋代的时候,人们称冬至为“亚岁”,就是仅次于春节的意思。官府放假长至五天,民间的百姓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穷人即使借钱,冬至这天也得穿新衣服,办置美食,祭祀祖先。明代,冬至成为可与新年和万圣节即皇帝生日并列的三大节之一。皇帝在这天最重要的活动仍是祭天。《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一回就涉及了皇帝祭天的仪式。这回写西门庆在冬至前到京城托人买官,在何太监家,“何太监道:‘到五更我早进去,明日大朝。今日不如先交与他银子,就了事而已。’西门庆问道:‘明日甚时驾出?’何太监道:‘子时驾出到坛,三更鼓祭了,寅正一刻就回到宫里。摆了膳,就出来设朝,升大殿,又朝贺天下,诸司都上表拜冬。次日文武百官吃庆成宴。你每是外任官,大朝引奏过,就没你每事了。’”反映的就是皇帝凌晨祭天,百官朝贺和君臣吃庆宴的事。从小说中的描写可知,在京外任职的官员,只有朝贺的份,庆宴他们是吃不到的。《金瓶梅词话》这一回还写道:“何老太监道:‘大人请宽了盛服罢。’西门庆道:‘学生里边没穿什么衣服,使小价下处取来。’何太监道:‘不消取去。’令左右:‘接了衣服,拿我穿的飞鱼绿绒氅衣来,与大人披上。’西门庆笑道:‘老公公职事之服,学生何以穿得?’何太监道:‘大人只顾穿,怕怎的。昨日万岁赐了我蟒衣,我也不穿他了,就送了大人遮衣服罢。’不一时,左右取上来。西门庆捏了带,令玳安接去员领,披上氅衣,作揖谢了。”可见冬至前有皇帝赐给朝臣新官服的惯例。

明代冬至时皇帝还下赐《九九消寒图》。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的时候在纸上画梅花,共八十一个瓣,每天给一个花瓣染上颜色,等到九九八十一天过去,花瓣都染完了,寒冷完全退却,春色就很浓了,所以称之为《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可悬在墙上,也有贴在窗户上的,其实元代时就有了,元代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的诗注可以为证,说冬至的时候,在窗子上贴一枝白梅花,早上妇女梳妆的时候,就用胭脂图上一圈,八十一圈都画完了,梅花就变成了杏花,这时天气变暖,春天就来了。但元代的《九九消寒图》大概还没有诗,明代与气候相匹配的九九消寒歌是这样的:“一九至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犁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嘶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跳蚤出。”《九九消寒图》上的梅花有的是横着画的,有的是竖着画的。以给花瓣染色来记载岁月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做,所以老百姓对此也很感兴趣,市面上也有很多刻印的图纸叫卖,能够满足需求。

明代官员之间冬至时也相互拿着名片拜贺,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一回还写道:“众提刑官皆出朝上马,都来本衙门伺候,铁桶相似。良久,只见知印拿了印牌来,传道:‘老爷不进衙门了。轿儿已在西华门里安放,如今要往蔡爷、李爷宅内拜冬去了。’以此,众官都散了。”老百姓也相互问候,出嫁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有的地方还有给母亲洗澡的礼俗。届时街上行人如织,就像过年一样。明代冬至流行的饮食品种很多,各地各不相同,有馄饨、米团、辣汤等。

清代官方和民间的冬至礼俗都和明代差不多,也非常重视冬至节,甚至有些地方把它看得比春节还重。如《吴郡岁华纪丽》记载苏州人最重视冬至节,亲朋好友都相互馈赠礼品。颜度《冬至节》诗句云:“冬至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余有《冬至节日》:“日向忙中过,阳从子半生。馈遗喧戚里,博禁解都城。”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家家都设美酒佳肴,称为节酒。苏州人过冬至节时,特意做豆沙、糖果或肉菜馅的米团供奉在祖先的灵位前,总的祭祀供品比一年中的其他节日要多,祭祀的礼仪也更繁杂,所以俗语中有“冬至大于年”、“肥冬瘦年”的说法。不过在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不能和春节相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