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成年

二 成年

冠礼是从远古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演化来的,那时的男子举行成丁礼之后,就要参加生产、狩猎、战争等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以狩猎为生,社会也长期处于和平,这时男子举行冠礼目的是宣告成年,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可以结婚了。

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插图,元刻本

男子是社会的主宰,在不同年龄要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礼记·内则》说,孩子六岁的时候,教他数数和辨识东西南北。八岁的时候,教他礼让,让他知道廉耻。九岁时,教他如何计算年份和月份日期。十岁开始拜师游学,主要学习文字、礼仪和言辞。十三岁学音乐,文舞,诵《诗经》。十五岁之后为成童,学武舞、射箭和驾车。到了二十岁,具备了生理和文化素质,就可以独立了,这时就可以行冠礼,从此要承担成人的一切社会责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行冠礼的年龄并不完全是在二十岁,《仪礼要义》卷一有《士大夫诸侯天子加冠之年不同》篇,说:“大夫冠,不以二十始冠也。若诸侯,则十二而冠,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冠。”可见不同阶层的人行冠礼的年龄不一致。不过从史书记载看,同一阶层的人行冠礼的年龄也有些不一致,如文王十三岁生伯邑考,则十二岁行冠礼,而秦始皇嬴政二十二岁才行冠礼,开始亲政。只能说整体上以二十岁居多,所以“弱冠”一词特指男子二十岁,为成年之义。

在南北朝以前,人们非常看重冠礼,所以举行日期也很讲究,不能随便定,而要通过占卜来选吉日,季节和月份则不限。因为冠礼很隆重,程序繁琐,又要请很多长辈,举行一次很不易,所以一般是很多同族青年男子聚在一起举行。冠礼的地点在家庙,以祖先的名义行礼,表示重视。占卜日期确定下来了,将要加冠的男子的父亲要提前三天通知亲朋好友,请他们届时来参观捧场,称为“戒宾”。而且,至少要提前一天,通过占卜的方法在宾客中选一位正宾,担任加冠的任务,还有一位“赞者”,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人。《南齐书》卷九曾记载:“中朝以来,太子冠则皇帝临轩,司徒加冠,光禄赞冠。诸王,则郎中加冠,中尉赞冠。”太子的冠礼,皇帝亲自到场,由司徒担任加冠的正宾,光禄大夫来辅助。其他王子,皇帝就不到场了,郎中来给加冠,中尉辅助。

聂崇义《新定三礼图》童子服,清刻本

普通士大夫子弟在整个仪式中要加冠三次,分别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缁布冠是用黑布做的冠,在历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所以最先戴,意味着不忘前辈的功德。其次是加皮弁,皮弁是用白色的鹿皮缝制而成,看上去像瓜皮帽,与朝服配套穿戴,级别比缁布冠高。最后加爵弁,“爵”与“雀”字相通,因为所用的质料和雀头的赤色相似,所以叫爵弁。爵弁是国君祭祀等庄重场合戴的,地位最尊。皮弁和爵弁都有笄,它的作用是固定头发和冠。《礼说》卷十一载:“凡男子有二笄,一固髻,一固冠。固髻者,韬发作髻讫,插笄于其中,以固髻。内则栉纵笄,总是也。固冠者,束发加冠讫,插笄于其中,以固冠。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是也。”是说男子在把头发盘起来的时候,要插一个笄在头发上,固定好发型,然后再戴冠,从冠外再插一个笄,笄把冠和头发固定在一起,也就不容易掉了。典礼前,这三种冠分别放在三个竹器中,由三个人捧着,从堂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行礼时依次上堂。

在典礼开始之前,即将加冠的子弟要在宗庙的堂前就位。其中,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要单独一席在东阶上,因为古代家国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堂的东阶是主人上下堂专用的,单独在这里是突出他的地位,表示他是未来的主人,享有支配国或家的权力,而他的同母和异母兄弟们则一起在堂北偏东的地方。加冠前,赞者先为冠者梳头,用帛布把头发包好。正宾先到西阶下洗手,再上堂到将要加冠的男子的席前坐下,把他头上的帛扶正,然后转身从西阶取过缁布冠走下,到将要加冠的男子的席前说些勉励和祝福的话,再为他戴上,接下来由赞者来系冠缨。之后行冠礼的男子要进屋脱去此前穿的采衣,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来,面朝南方,向来宾展示。加皮弁、爵弁的程序基本和加缁布冠一样,每次也是再换相配套的衣服。三次加冠,冠的级别一次比一次高,是希望成年后的男子德行和能力不断进步。加冠完毕,冠者在堂上室门之西席地而坐,先由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辞,然后冠者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拜谢正宾。

以上是普通士大夫子弟的冠礼,加三次冠。如果是诸侯的冠礼,则加四次,也就是在三加的基础上再加玄冕。玄冕是诸侯祭祀林泽和四方百物时的冠冕。要是天子的冠礼,则加五次,在前四次基础上,再加衮冕。衮冕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戴的冠冕。

《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也就是说举行冠礼的同时要取字。虽然古代某些时期孩子出生不久就名和字都起好了,但在冠礼盛行的时代,人们在孩子出生后都是先取名,等行冠礼时再取字,因为从此他是成年了,比他辈分或地位低的人不宜再称呼他的名。取字仪式也是由正宾来完成的,当然字是事先商量好的,不是即兴所拟。正宾和主人分别从西、东阶下堂,面朝东,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正对着宾客。正宾宣布冠者的字并致辞。《魏书》卷二十二载太和十七年七月立元恂为皇太子,“及冠,恂于庙。高祖临光极东堂,引恂入见,诫以冠义曰:‘夫冠礼,表之百代。所以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能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然母见必拜,兄弟必敬。责以成人之礼,字汝元道。所寄不轻,汝当寻名求义,以顺吾旨。”其中就记载了太子元恂行冠礼时,父亲高祖皇帝为他取字的事,以及对他的勉励。

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冠,清刻本

冠礼完毕,冠者要拜见尊长。先出庭院的东墙,面朝北拜见母亲,然后去见堂下的亲戚,再出庙门,进寝门,去见姑姑和姐姐。这时已经回家了,就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拿着一只野鸡去拜见国君。见面时要把野鸡放在地上,行完礼,再拿着野鸡去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乡先生就是已退休的在乡里养老的士大夫,这些长者会有所教诲。而此时加冠男子的父亲还在家庙里酬谢正宾,包括敬酒,向正宾赠送礼品,还要将典礼上的肉送到正宾家中一些。

从以上可见,冠礼的程序严格又繁琐,这说明在历史上人们曾对这一礼仪的非常重视。但自从南北朝以后,冠礼就衰落了,唐代有很多人已经不了解冠礼,宋代的理学家们曾提倡冠礼,但民间仍然很少有人施行,明代的皇家内部有这样的典礼,清代人们看得更淡了。不过“弱冠”一词代表成年却被广泛使用着。

古代的女子也有成年礼,叫笄礼。笄就是簪子,女子幼年的时候头发是垂着的,笄礼就是把头发梳理成髻,插上簪子,也称吊头。《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说孟玉楼在杨家时“手下使着两个丫头,一个小厮。长了十五岁,吊起头去,名唤兰香。小丫头才十二岁,名唤小鸾”。第三十七回,冯妈妈对西门庆说韩爱姐“十分人材,属马儿的,交新年十五岁。若不是老婆子昨日打他门首过,他娘在门首,请进我吃茶,我不得看见他哩。才吊起头儿没多几日,戴着云髻儿”。“云髻”就是头发盘起像云彩一样,其实因为头发不够多,所以女子经常戴的是假髻,固定在头上就可以了,晚上睡觉时再摘下来。从《金瓶梅词话》来看,明代女子到十五岁梳髻,也就是插“笄”。《礼记·杂记》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两者的说法相同。但《礼记·曲礼》说:“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内则》郑玄注说:“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可见女子在定亲之后才举行笄礼、取表字,如果十五岁还没有定亲,可以二十岁再行成年礼。

笄礼的仪节,文献中没有详细记载,一般认为应该和冠礼差不多。到了宋代,一些学者如司马光《书仪》虚构了笄礼的模式,主持者为女性家长,负责加笄的是女宾,然后笄女也要拜祖先、父母等。但这时冠礼都很少举行了,古人又重男轻女,所以这些仪式似乎最终并未付诸实践。不过女子十五岁终究是个值得重视的年龄,《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关于筹划薛宝钗过生日的事有这样的描写:

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贾琏道:“既如此,比林妹妹多增些。”

可见当时尽管不举行正规的笄礼,但仍把及笄的这一年看得很重要。